共检索到 2901 条数据
-
广东省音乐类非遗在高校保护与传承的调查研究 2020-06-01
广东省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众多,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有机组成部分,具有内涵丰富、自成体系、多重价值等特征。本文通过对十所具有代表性的广东省高校在音乐类非遗保护与传承方面所开展的教学工作进行调查研究,以期了解现状,分析目前工作中存在的优势与不足。
-
平阳木版年画的发展与传承 2020-06-01
平阳木版年画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蕴含着高超的技艺水平和独特的美学价值,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平阳木版年画的发掘与保护一直是非遗传承人的研究方向,但由于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起步较晚,在传承方面仍存在诸多困境.本文将从平阳木版年画的发展、困难、保护三方面展开论述,为平阳木版年画的传承寻找新的道路.
-
致敬传统文化 寻找传承力量 ——走近非遗传承人(二)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与情感的寄托。民族非遗进校园,既是文化传承的必然选择,亦是学校加强课程建设、实现特色发展的有益探索。本期,让我们继续关注非遗项目,走近非遗传承人,去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去学习和弘扬敬业、精益、专注、创新的工匠精神。徐艳丰秸秆扎刻徐艳丰,1952年8月生于河北永清,高粱秸秆扎刻民间工艺开创者,中国扎刻艺术大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民间工艺美术家”称号。他的扎刻艺术被国内外专家誉为“东方构成学的典范”“中国一绝”。
-
文化自信视域下的边疆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 2020-06-01
坚定文化自信,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精神支撑,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涵之一,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的强大动力源。边疆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坚定边疆民族地区文化自信具有重要价值,但边疆民族地区的非遗文化保护与传承存在自信失落的现状。据此,应从唤醒文化自觉、发展文化自强、坚定文化自信的三个层面逐步推进非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工作,增强边疆民族地区文化自信。
-
非遗在社区 2020-06-01
今年上海市“非遗在社区”布点全面启动。从“非遗进社区”到“非遗在社区”,让“非遗”传承人扎根社区文化中心,长期开展非遗传承活动,非物质文化遗产已从基本的普及层面向前推进一步。
-
从大学生社会实践中看非遗的发展——以四川部分地区为例 2020-06-01
大学生走进非遗的优势在于可以用更加亲近的方式走进非遗,观察到的现象和观点更加客观。"我们都是文化人"团队在雅安、乐山、成都、江油四地进行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调研记录活动。走访当地非遗办,与非遗传承人直接接触,了解记录12项非遗项目的传承发展状况。团队通过访谈记录进行实地调研,制作微博、微信及在网站发表新闻稿等途径推广非遗,并收集非遗相关调查问卷。作为大学生群体,笔者希望通过这次实践达到几个目的:一是通过实地体验非遗,对专业课程非遗学有更深入全面的认识;二是弥补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缺失,加强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三是结合专业知识、经验借鉴,从大学生的视角为地方非遗的保护、活化等提出一些建议。
-
以“两创”方针为指引加强怀化市非遗保护与传承工作的思考 2020-06-01
怀化市地处大湘西地区,位于武陵山脉和雪峰山脉之间,有52个民族在此繁衍生息,蕴藏着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近年来,怀化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工作,在强化政府行为,明确保障机制,严格依法保护,创新管理模式,宣传展示品牌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有力措施,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也应看到,怀化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也面临着现代生产生活方式冲击、偏远乡村项目濒临消失、保护和传承人才匮乏、知识产权保护等挑战。在我国进入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今天,怀化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应按照“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方针,在履行非遗法律赋予的职责,落实非遗保护与传承资金投入,加强非遗系统自身建设,提升履职能力,加强非遗研究、品牌构建,推动当地人懂当地文化,遵循“见人见物见生活”理念,助推“乡村振兴”战略等方面做出更大的努力。
-
数字信息技术与非遗保护的问题与反思 2020-06-01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数字摄影和录音、二维或三维扫描、虚拟现实、数据库、搜索引擎与宽带网络等现代信息科技手段,对非遗信息的储存、检索、传输和分析提供了有效的帮助。在此过程中,一方面是各种成熟的技术形式的涌现;另一方面也对基于信息技术的保护方法、实践目的和工作手段提出了新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