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分类

按类别分组
文献(2875)
新闻(25)
分类筛选新闻(1)
按栏目分组
非遗文献(2875)
学术交流(16)
非遗资讯(5)
政策法规(4)
非遗名录(1)

共检索到 2901 条数据

  • 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下中药炮制学课程教学模式改革与实践探讨 2020-06-01

    《中药炮制学》是中药学类专业必修的核心专业课,是研究中药炮制理论、工艺、规格、质量标准、历史沿革及其发展方向的学科。"中药炮制技术"作为我国最具自主知识产权的制药技术,已于2006年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文章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角度,探讨在《中药炮制学》授课过程中所采取的教学改革方法与教学实践,通过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使学生树立中药炮制保护意识与传承创新并重的学习观念,感知"非遗技术"等传统中医药文化的魅力,增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以期为中药炮制人才培养的提供思路借鉴,推动中医药事业的发展。

  • 场景视域下大运河非遗生活性保护的策略研究 2020-06-01

    推动大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活性保护,是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大运河文化的重要内容。将场景理论引入非遗的生活性保护实践中,在探究非遗生活性保护的学理内涵与实现机制的基础上,对大运河非遗生活性保护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分别从价值、空间、主体和活动四个层面提出了推动大运河非遗生活性保护的策略建议。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非遗赋予场景所需的价值内核,而场景则通过不同"舒适物"间的组合,将非遗的价值意涵外化表达,重构非遗与民众的共生空间;(2)大运河非遗生活性保护中存在整体协同保护不足、保护主体错位、活动场景平台缺失等问题;(3)大运河非遗生活性保护需要从价值、空间、主体、活动四个维度,强化核心意涵,重构环境支撑,明确权利归属,创新参与方式。

  • 非遗保护国际合作中的联合申遗研究* 2020-06-01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奠定了国际层面非遗保护的基本框架,国际合作是非遗保护的基本要求。作为非遗保护国际合作最常见的模式,联合申遗符合《公约》以社区为中心的核心理念,强调了非遗保护的整体性原则,但在实际操作层面依然面临诸多挑战。研究发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现有的非遗保护机制的约束力不足,同时不少缔约国对《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理解与实施不到位。出于经济利益和文化外交层面的考虑,一些缔约国将申遗工具化。针对上述问题,缔约国需要在联合申遗的过程中加强沟通与交流,有关的社会组织也可在其中发挥重要的协调作用。

  • 数字化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产权保护的再思考*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律保护之所以成为知识产权模式不能承载之重,在于知识产权固有的制度缺陷性,这种固有缺陷能否通过知识产权体系的改革和创新来解决,是立法模式选择上的难题。然而,从保护少数族群文化利益的角度出发,在数字化时代,数字化这一新型保护形式的运用,会使得少数族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进一步被侵犯或盗用的可能。因此,有必要在大数据的背景下重新思考非遗知识产权保护在理论和实践中的障碍及对策。

  • 推荐算法+短视频:非遗营销组合创新 2020-06-01

    无论是消费人群、在线活跃人数、消费时长,还是产业规模,短视频都已经成为当下互联网语境中的重要内容载体,而个性化的推荐算法是短视频产业的主要驱动力,也是人与在线内容信息的主要连接方式。探究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推荐算法驱动的在线短视频创意经济中的模式创新,是实现“十四五”规划中“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目标、推动传统文化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的一个重要举措。作为数字化时代的创意经济融合生态,推荐算法+短视频为非遗价值创新提供了转型机遇,但也提出了挑战性的问题。

  • 湘中傩狮舞的非遗保护与传承对策分析 2020-06-01

    湘中傩狮舞是湖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流行于湘中娄底市涟源枫坪镇及其周边地区,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文章以湘中傩狮舞为例,分析了其在非遗保护与传承中的对策,并探讨了湘中傩狮舞目前的传承现状以及面临的问题。接着从保护对策的角度出发,思考傩狮舞目前在经济保护和社会保护两个层面可以应用的方式。最后提出传承人的培养机制,以从根本上解决传承主体缺失的困难,试图对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提供更多可以尝试的方法和途径。

  • 新疆少数民族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 2020-06-01

    采用GIS空间分析法对新疆少数民族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研究,旨在对其进行更好地保护和传承.研究认为:整体空间分布不均衡,靠近新疆边境地区呈带状分布特征;南疆地区较为集中、北疆地区相对分散、东疆地区比较零星;行政区域上,喀什地区最多,阿勒泰地区次之,克拉玛依市、哈密市、吐鲁番市、和田地区较少,且存在非遗数量与人口数量和密度成正相关的特点.表现出3个高密度核心圈的分布核密度特征和覆盖6个世居少数民族的民族分布特征.形成上述分布特征的主要影响因素是自然资源、地形地貌、河流湖泊、人口分布、交通条件、政策法规和社会环境.建议从政策、生态、生产和生活4个路径实现新疆少数民族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发展.

  • 非物质文化遗产服务民族地区精准扶贫的实践模式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少数民族地区精准扶贫的宝贵资源。在合理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推动民族地区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形成了"非遗+旅游""非遗+生产""非遗+演出""非遗+互联网"和"非遗+品牌"等五种行之有效的模式。少数民族地区要进一步深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能力建设,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资本属性,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类保护和创新传承,引导社会各界合力参与、明确责权、各负其职。非物质文化遗产助力少数民族地区精准扶贫不仅是改变物质上的贫困,而且要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效保护,重塑社区;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合理利用,延续民族的文化智慧,使脱贫攻坚从外力推动向自我发展转化,进而成为以各族人民群众为中心的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