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2901 条数据
-
傩狮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校园传承与发展 2020-06-01
枫坪傩狮舞是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湘中地区优秀的民间传统艺术,它显示了湘中地区的文化独特性和民族精神,有综合性的艺术特征和价值。本文先阐述枫坪傩狮舞的概况和传承现状,然后从研究非遗进校园的意义中,提出枫坪傩狮舞进校园传承和发展的必要性,最后对枫坪傩狮舞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传承和发展提出具体措施和方法。
-
从脱嵌到再嵌:民族手工艺遗产的保护发展实践研究*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的保护发展是地方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互动协商,并获得嵌入式发展的过程。以重庆市民族村金珠苗绣的生产性保护实践为例,基于嵌入理论探讨金珠苗绣的消费脱嵌与生产再嵌过程,并从精英代理视角阐释演化中的驱动机制。研究发现:金珠苗绣通过非遗生产、品牌塑造及功能转化等实践活动获得公共身份、打破地理边界、重构“人-物”关系,使消费层面的脱嵌成为可能;苗绣生产的再嵌由项目制实践、女性角色建构及市场体系建设推动,是国家、社会与市场共同作用的结果;乡村精英对苗绣的商品化代理及乡村社区的发展代理分别驱动了消费的脱嵌与生产的返嵌。关注现代性及消费社会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嵌入性发展,是对嵌入理论的实证补充,也扩展了非遗研究的视角,以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带来启示。
-
基于消费者视角的手工艺类非遗项目开发利用研究——来自四川省绵阳市的调查与思考 2020-06-01
本文以绵阳市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为研究对象,从消费者对研究对象的认知态度、产品评价及项目知名度等方面,结合走访非遗传承人了解到的情况,分析解读研究对象的生存发展现状,提出区域内手工艺类非遗项目开发利用的三条新路径:一是通过开发多元化产品实现非遗项目由物质消费向文化服务的升级;二是利用"互联网+"提高非遗项目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三是融合区域内人力资源优势,通过校企合作推进非遗项目的传承与创新。
-
劳作模式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以蟳埔女习俗为例 2020-06-01
劳作模式是刘铁梁教授结合他多年的田野作业和研究实践而提出的一个探索性的学术概念,对村落生活具有较强的解释力和生命力。村落劳作模式也是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形成的基础和土壤,如福建泉州蟳埔女习俗,与蟳埔女滩涂养殖的劳作模式密切相关,甚至可以说没有滩涂养殖就没有蟳埔女服饰。因此,根据非遗的整体性保护理念,建议保护好劳动环境,鼓励和扶持年轻一代学习参与传统劳作模式,组织好与劳作模式相关的民间信仰,多管齐下以便更好地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
-
安卓应用在非遗保护与传承中的实践探索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而日益受到重视。除传统保护模式之外,现代数字化技术的应用为非遗保护带来更多可能。本文将安卓技术与乐山非遗保护相结合,分析现代科学技术引入非遗保护的优点与弊端,初步构建非遗安卓应用基本设计流程,为计算机+非遗实践提供借鉴,以期实现乐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旅游双赢。
-
日常生活视野下鹤庆瓦猫的语义转化与应用 2020-06-01
目的鹤庆瓦猫是大理州具有代表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是一种镇宅神兽。研究鹤庆瓦猫造型符号的日常生活转向途径与创新应用,旨在让它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方法通过文献研究法与实地调查法对鹤庆瓦猫的传统造型特征进行归纳总结;市场调研收集市面上鹤庆瓦猫文创产品信息,分析归纳鹤庆瓦猫文创产品现状及功能场景分布,找出其中存在的问题。再通过问卷调查法对现有产品用户反馈及用户需求进行统计研究,从设计实践的角度探索鹤庆瓦猫日常生活的转向途径。结果结合前期调研结果,形成了以叙事性为切入点的黄铜书签"青瓦与猫"以及潮流玩咖旅行必备的便携式蓝牙音箱,赋予鹤庆瓦猫日常生活的符号语义。结论通过对鹤庆瓦猫日常生活转向途径的研究,在打造地域性文化IP聚合效应的同时从消费需求的层面推广鹤庆瓦猫的文化内核,以设计创新推动非遗传承,构建瓦猫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产性保护机制。
-
“非遗经济”复兴:逻辑、价值与路径 2020-06-01
传统手工艺是非遗经济的主要支撑,也是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对象。本质上,非遗经济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经济表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为非遗经济的复兴提供了现实基础。非遗经济是提升文化自信,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符合经济发展的趋势,是现代制造业的有益补充;有利于新型城镇化建设,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推进非遗经济发展是一个关乎文化、经济和社会的重大命题。我国非遗经济的发展资源丰富,行业覆盖类型广;逐步受到国家各层面产业政策的关注;但仍然面临创新不足以及过度商业化等现实问题。为此,应认真贯彻落实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内容及精神,制定非遗经济发展规划和扶持政策,鼓励农民工返乡创新创业,推动非遗类特色小镇发展,塑造良好非遗经济生态等。
-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佛山彩扎狮头传承调查研究*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关系的纽带,是历史发展的见证者,然而我国许多非遗濒临消亡的局面,如何做好非遗的保护、传承及创新是目前难题。佛山彩扎狮头作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佼佼者"之一,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其打造出样式不同的狮头承载着不同的意义和内涵。但其工艺程序复杂,手艺要求严苛,现传承日渐式微,亟待保护与传承。文章以佛山彩扎狮头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调查研究,探究其艺术特色、文化内涵和传承发展的困境并予以针对性的发展建议促使这项传统技艺重焕光彩,为大众带来喜闻乐见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