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2901 条数据
-
黑龙江省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传播策略探究——以“互联网+”为视角 2020-06-01
随着数字化手段在文化传播中的应用日渐广泛,少数民族非遗传播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重大机遇。本文立足“互联网+”视角,分析黑龙江省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优势与壁垒,研究互联网与短视频、VRAR、博物馆、文创产品数字化再现的技术可行性,分析得出以建立观念为导向、创新内容为主体、拓宽渠道为载体、动员受众为依托、激活效益为目标的黑龙江省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传播策略布局。
-
古法榨油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技艺特点及生产性保护 2020-06-01
古法榨油工艺是我国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制油方法、技艺特点凝结着中国古代科技精神。回顾了我国古代的制油方法,总结了其技艺特点,阐明了古法榨油产品的营养性和安全性;在此基础上,挖掘出古法榨油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内涵,提出通过树立"非遗"品牌意识、建立古法工艺与现代技术的关联等措施实现其生产性保护的建议,旨在促进古法榨油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从文化资源到经济资源的转化。
-
文化遗产元数据标准MIDAS Heritage及其对我国非遗元数据建设的启示* 2020-06-01
MIDAS Heritage是来自英国文化遗产领域的元数据标准,主要用于物质文化遗产领域。它最早诞生于英格兰历史文化遗迹的保护实践之中,与英国政府的保护体制变革密切结合,对于身处“后申遗”时代转型之中的中国非遗元数据建设工作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文章介绍MIDAS Heritage的诞生背景、发展历程和基本结构,讨论MIDASHeritage的特殊性及其对我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元数据标准设计的启示。
-
从民间传统到现代竞技 ——基于嘉兴掼牛竞技身份迭新历程的考察 2020-06-01
近十余年来,全国范围内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火热开展为包括民族传统体育竞技在内的诸多文化项目提供了发展契机,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冲击和改变了项目原有的形态。国家级非遗项目嘉兴掼牛便是这其中较为典型的一个例子——它在当下的寻路与发展,正是处于非遗框架的重新定义、大众的“他者化”凝视、自身身份迭新等因素相互影响的复杂过程中。通过长期的民族志观察可以发现,嘉兴掼牛与当下生活的接洽之处,实则蕴含于其不囿于“非遗”概念的传统竞技与表演属性当中。随着非遗保护政策的推进与完善,嘉兴掼牛也经历了对自己身份迭新过程的再度审视和重新认知。在众声喧哗的当下社会,把握并彰显项目固有的文化特质、寻找其自身与现代文明的接洽之处,或可成为同类传统项目较为恰适的发展路径。
-
“非遗”元素与校园文化创意产品融合创新的技术路径研究 ——以韶关市乳源瑶族为例 2020-06-01
校园文化创意产品拥有深厚的校园文化底蕴,具有文化传承和传播性、创新性、实用性、多元性、情感寄托性等鲜明特点。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文化长河中珍贵的宝藏,闪耀着文化精华的光芒。校园文化创意产品开发存在设计理念缺乏创意和易被复制、缺乏技术、人才、资金支持等问题,该文创新性地提出了韶关市乳源瑶族"非遗"元素与校园文化创意产品融合的技术路径,涵盖了服装、首饰、装饰、文具等领域,借助校园文创产品这一新载体进行研发,瑶族"非遗"向现代生活应用转型,为其传承带来生机;同时呼吁更多传承者坚守手艺,保护与传承瑶族非遗文化。
-
虚拟在场:手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短视频中的场景建构 2020-06-01
本文在场景理论视域下探讨短视频对手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呈现,分析手艺类非遗短视频的特点,再根据场景背景分析使用短视频形式进行场景建构传播非遗手艺。短视频风行的时代,非遗手艺以短视频的方式展示,有助于非遗手艺在当下得以存续。
-
新时代下社火民俗的现状调查与传承对策研究——以关中地区陇州社火为例 2020-06-01
在当下经济全球化的时代大背景中,中华传统文化在外来文化与快节奏流行文化的夹缝中举步维艰。陇州社火是陕西关中地区的一种群众性传统民俗文化艺术活动。以对陇州社火、其近年来取得的成就及对于陇县当地文化、社会及经济方面的重要意义作为起笔,通过线上调查问卷和线上采访的方式作了深入调研,详细描述并分析了陇州社火在传承发展中存在问题及现有解决措施,最后从政府、社会和社火自身三个方面提出了构建非遗保护联合示范区、提高社火从业人员薪资水平等多个中肯的改良建议和切实可行的解决对策,此举对于保护、传承、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具有重大意义。
-
正祀与民间信仰的“非遗”化:对民间信仰两种文化整合战略的比较 2020-06-01
中国在历史上曾将在一定地域范围内有影响的民间神灵列入正祀体系,对民间信仰进行整合,借此实现大传统对小传统的吸纳,实现文化的正统化和大传统的地方化。民国之后,民间信仰处于不受重视或抑制的状态。2006年5月20日,国务院正式公布了《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一些有影响的庙会祭典被列入其中。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民间信仰提供了新的合法化途径。与正祀体系不同的是,民间信仰的"非遗"化强调的是民间信仰的地方性和特异性。因此,民间信仰的"非遗"化战略在整合文化的同时,还表现出不容忽视的潜在的解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