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74 条数据
-
辽菜的前世今生 2020-06-01
说起辽菜,很多人会感觉陌生。20世纪80年代以前,在中国的美食地图上,被公认的菜系只有"鲁、川、粤、闽、苏、浙、湘、徽"八大菜系。1983年,来自沈阳的刘敬贤在中国首届烹饪大赛一战成名,"辽菜"两个字才见诸报端,成为众人瞩目的"新兴菜系"。2014年,辽菜传统烹饪技艺入选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成为迄今为止东北地区唯一一个入选国家级非遗名录的饮食类项目。
-
简论“非遗”类书画艺术的基本特征 2020-06-01
本文对"非遗"类书画艺术的概念进行了界定和阐释,论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传统书法、绘画的关系,并从文化意蕴、历史内涵、民族特色、表现方式与审美理念等方面,对"非遗"类书画艺术的基本特征进行了勾勒。
-
特色小镇建设中的“非遗”保护与开发——以嘉兴市为例 2020-06-01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文化的重要体现和代表性内容,但目前其在保护和开发利用方面面临着众多难题,这在特色小镇建设浪潮中表现得更为明显。通过对小镇居民、地方“非遗”保护相关负责人及“非遗”传承人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结合对特色小镇的实地考察,对嘉兴市在特色小镇建设过程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开发及传承的现状、存在问题进行了研究,进而提出政策建议。
-
非遗视域下山西特色文创产品设计策略研究 2020-06-01
所谓"地上文物看陕西,地下文物看山西。"山西历史悠久,物质资源丰富,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被称为华夏文明的"主题公园",古代东方的"艺术博物馆"。近些年来,山西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问题越来越重视,以历史文化为核心的山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色文创产为当地带来的文化传播效益与经济效益也逐渐成为当前的热门研究课题。本文以山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环境下的文化资源实际为背景,将山西特色文创产品设计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山西文创产品目前所存在的问题,探索出非遗视域下山西特色文创产品设计原则和设计策略,为山西特色文创产品提供一些可持续的产业发展的路径。
-
“一带一路”背景下三亚疍家文化的现状及其保护研究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人类社会的宝藏,但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非遗正以成倍的速度快速消亡,例如有着浓厚海上丝绸之路文化特色的海南三亚疍家文化,这使得相关文化的抢救工作迫在眉睫。本文从"疍家文化"相关概念出发,主要研究"一带一路"背景下三亚疍家特色文化传承与保护的意义,以及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并提出传承与保护的相关建议,以期对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用好历史文化遗产,联合打造具有丝绸之路特色的旅游产品和遗产保护有所裨益。
-
不让花边断了线——在高中美术教学中传承“非遗”常熟花边的实践尝试 2020-06-01
常熟花边因其鲜明的地方特色、丰富多样的花色品种和精湛的刺绣技艺,被列入江苏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代表作名录,产品曾经出口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但随着时代的变迁,其技艺已濒临失传。
-
依托非物质文化遗产 打好家国情怀的底色 ——以广西“非遗”主题地方特色课程建设为例 2020-06-01
2014年,教育部制定和发布了《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和《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强调要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社会担当,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随着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及各学科核心素养的公布,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等根本问题,培养青少年一代的家国情怀成为完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标志。
-
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要关注的几个问题 2020-06-01
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一项重要举措,是非遗保护工作从单一的项目性保护转向关注遗产项目所孕育、依存发展的文化生态进行整体性保护的具体实践。经过10年的探索实践,目前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全面推进,并已初见规模。在建设工作中,还需要加深认识,进一步厘清思路,明确目标,把握好方向。结合笔者多年从事非遗保护和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管理工作的一些体会和思考,从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最初建设背景、定位与目标、核心问题、文化特色、文化旅游与文化生态区关系、政府主导作用等方面,进一步探讨推进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的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