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50 条数据
-
非遗传承人的创业意识研究——以“海派剪纸”的创业实践为例 2020-06-01
非遗创业是生产性保护的必要路径,传承人是非遗的“文化持有者”,应当是非遗创业的核心群体。基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海派剪纸”创业实践的案例,分析非遗传承人要具备几个重要的创业意识:非遗的传承和保护意识是创业必须遵循的根本原则;市场认同意识是非遗创业得以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和保障;非遗产品的创新意识是创业企业的生命力。这三种创业意识是基于非遗资源真实性、传承性、认同性等本质特点提出的,其根本旨归是为了更好地进行非遗的生产性保护。
-
“场”“类”“度”视域下“非遗”生产性保护的基本原则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生产性保护既能保持非遗的真实性、整体性和传承性,又能提高其适应现代社会的活力,还能较好地解决非遗保护过程中"保护"和"发展"的平衡问题。对非遗的生产性保护,在宏观上,各地区要从"场""类""度"三方面综合考虑非遗生产性保护的基本原则;同时,在具体操作过程中,还应尊重非遗的"个性",在基本原则的指引下,面对特定对象制定合理的保护和发展对策。
-
古法榨油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技艺特点及生产性保护 2020-06-01
古法榨油工艺是我国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制油方法、技艺特点凝结着中国古代科技精神。回顾了我国古代的制油方法,总结了其技艺特点,阐明了古法榨油产品的营养性和安全性;在此基础上,挖掘出古法榨油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内涵,提出通过树立"非遗"品牌意识、建立古法工艺与现代技术的关联等措施实现其生产性保护的建议,旨在促进古法榨油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从文化资源到经济资源的转化。
-
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进程中的“异化”行为分析 2020-06-01
近年来,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生产性保护"开发的推动下,对非遗文化胡乱打造、随意包装以及对其文化精神不负责任的传播和解读,使相当一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异化"为某些地方、某些人的"生财之道";非遗的传承形式与价值内涵已几近丧失;非遗的传承主体(传承人)也大多丧失了话语权,在"发展创新"的大旗下,一切活动的出发点和目的都是为了迎合市场。于是非遗主体主动让位,利用者则反客为主,任意市场化。如果任由这种现象发展下去,我们将会失去自己的精神家园。
-
浅论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的意义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一个国家和民族来说,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生产性保护,是近年来我们国家提倡的保护方式,它对于非遗传承来说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结合中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开展生产性保护的案例,试论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的意义.
-
互联网+非遗技艺生产性保护浅谈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就是确保其生命力,在保护的前提下,促进非遗技艺与互联网技术结合是非遗技艺传承和可持续发展的客观需要,非遗保护应该结合线上和线下形成以非遗技艺为核心的文化产业链,各种非遗技艺应结合自身的特点找到生产性保护的具体路径.
-
乡村振兴战略下非遗产业化的发展路径探究 ——以东阿县阿胶为例 2020-06-01
不断加快的城镇化进程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似乎永远处在一种矛盾之中,始终无法独善其身。科学技术的飞跃演进给人们带来生产、生活方式上的改变,使人们与大量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快地拉开距离,但人们也比任何时候更迫切地寻求精神家园的寄托。因此,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永远处在人们的珍视和保护之中。本文从乡村振兴视角出发,以东阿县阿胶为例,从技艺类型非物质文化遗产入手,分析非物质文化产业化的发展现状,在此基础上,梳理"非遗"产业化对乡村振兴的影响,以期找出一条以文化产业化带动产业兴旺,以产业兴旺助推乡村振兴的有效发展路径。
-
防范非遗生产性保护中“异化”行为的对策研究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产性保护犹如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加强了社会各界保护的共识,另一方面也加快了文化形态异化的进程。而解决保护、开发、破坏这场博弈的最佳方式,基本前提是要对非遗的形态和内容有整体、客观、科学的认识,以及文化交融对于非遗发展的必要性和必然性,采取慎之又慎的发展态度,建构在大传统视域下由各级地方政府、文化行政部门、专家学者、传承人组成的综合评价体系,方能在保护与开发这个体系中寻找到自身发展的最佳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