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分类

按类别分组
文献(50)
按栏目分组
非遗文献(50)

共检索到 50 条数据

  • 传统工艺类“非遗”生产性保护现状及对策——以省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会昌非杨藤器厂为例 2020-06-01

    会昌县非扬藤器厂被列为江西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在生产线的完善、核心技艺的传承等方面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尝试,但在管理理念、销售模式等方面还有待改进。对于传统工艺类"非遗"的生产性保护,可以在制定严格的工艺流程、探索"公司+小作坊"的生产模式、增强产品的多元性、打造有效的销售网络等方面下功夫。

  • 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现状调查研究 ——以怀化通道地区为例 2020-06-01

    本文在湖南省怀化通道地区范围内,以传统美术、 手工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例,来调查研究生产性保护手段在这个地区的应用情况,让生产者、 销售者出来发声,让一线的保护者来说出生产性保护手段的利与弊.基于此,本课题组成员展开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的课题调研,以期了解贫困地区非遗生产性保护现状,收集典型案例.

  • 桂林漆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性开发利用研究 2020-06-01

    桂林漆器是桂林市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该项目在当今社会发展新形势下,正确处理了非遗保护中传承与开发的关系,在生产性保护实践中作出有益尝试。漆器传承基地在生产性保护实践中由自然传承转变为了社会传承模式,并成功地将桂林漆器打造成了本地文化品牌。桂林漆器所处的广西是个多民族聚居地,有着丰富的民族元素,其装饰图案纹样可分为几何纹、植物纹、动物纹、人物纹,将广西各民族元素融入漆器的保护性开发中,丰富了漆器的文化内涵,为相关行业提供参考。

  • 彭祖传说“非遗”生产性保护问题的探讨 2020-06-01

    彭祖传说是一则历史悠久、流传广泛的民间传说,也是江苏、四川等地的省级、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它传递了中国人自古以来的积极生命观念与生活态度。随着全球老龄化问题的日益突出,彭祖传说所具有的"养生"文化内涵得到了社会与学界的普遍关注,各相关地区都采取了相应措施,对其进行生产性保护。此外,徐州古称"彭城",是彭祖传说的发源地,更应重视对彭祖传说的保护。基于此,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产性保护视角切入对彭祖传说当代传承方式的探讨,便具有了对口传类非遗项目进行生产性保护的理论意义,以及对不同地域围绕同一传说进行整体性保护与传承方式探讨的现实意义。

  • 以绍兴黄酒文化为例浅谈市场化在生产性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中的作用 2020-06-01

    活态传承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生存的希望,其主要体现在教育、生活、市场等方面,而对于生产性非遗来说,市场化是其活态传承模式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绍兴黄酒作为生产性非遗的典型代表,与我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有很高的开发价值和市场潜力,更适宜采取市场化的发展模式.绍兴黄酒文化诞生出黄酒产业,而黄酒市场化的发展模式,又反作用促进了绍兴黄酒文化的发展传承.因此,在保住非遗内核的前提下,如何让非遗得到健康的活态传承成为需要我们刻不容缓研究的问题.

  • 论企业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作用——以贵州茅台集团为例 2020-06-01

    对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生产性保护早已成为学界的共识。企业是实施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的主体,对于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发挥着重要作用。以贵州茅台集团为例,对其通过生产来保护、传统酿造技艺的模式进行全面分析,得知茅台集团在通过生产实现对传统酿造技艺保护的同时,还积极通过私权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实现企业规模化、产业化的同时,较好地保护和传承了传统酿造技艺。然而生产性保护的终极目标还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茅台集团仍需要进一步提高员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意识,挖掘“非遗”特有的精神内涵,构建传统酿造技艺的法律保护体系。

  • “生活化”:朝鲜族非遗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路径研究 2020-06-01

    少数民族非遗是体现各少数民族文明和智慧的精髓,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自2004年我国加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以来,少数民族非遗备受瞩目,少数民族非遗保护工作成效明显。但在现代化背景下,少数民族非遗普遍面临生存环境萎缩、传承人青黄不接等结构性困境,而且在所谓的生产性保护中也出现了一些传承主体被边缘化、片面迎合市场需要、非遗的本真性被破坏等不良现象。如何让那些优秀的非遗在新的时代环境和土壤里找到可持续发展路径,成为我国文化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 云贵两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保护比较研究 2020-06-01

    云南和贵州两省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宝库,在非遗保护立法、保护实施及生产性保护等方面云贵两省都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两省非遗保护的成绩主要得益于领导重视、制度健全、基础牢固、人才相继,并与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紧密结合等因素,但在非遗保护和开发中也存在制度落实不全面、工作力量单薄、开发过度或者文化传承缺失等现象,急需要努力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