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50 条数据
-
河南省传统美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实践与反思 2020-06-01
生产性保护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的重要方式之一,也是促进非遗摆脱生存困境、增强自我造血能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通过对河南省传统美术类非遗项目调研分析,总结当前非遗生产性保护实践成功经验的同时又剖析制约其持续发展的瓶颈因素,并探究相应对策,以期达到非遗保护和富民、惠民双赢的目的。
-
互联网+非遗技艺生产性保护浅谈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就是确保其生命力,在保护的前提下,促进非遗技艺与互联网技术结合是非遗技艺传承和可持续发展的客观需要,非遗保护应该结合线上和线下形成以非遗技艺为核心的文化产业链,各种非遗技艺应结合自身的特点找到生产性保护的具体路径.
-
洛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商业开发策略探析 2020-06-01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的过程中,需要将非遗的文化、精神价值放在第一位,同时需要遵循非遗的传承规律。生产性保护和旅游开发是洛阳市非遗商业开发的两种重要途径。唐三彩制作技艺和青铜制作技艺由于与当今人们的审美生活紧密相连,可以采取生产性保护的方式。在非遗旅游开发过程中,可建立非遗主题公园和让旅客体验寺庙生活,为游客提供深刻的情感体验。
-
西南地区少数民族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模式研究 2020-06-01
少数民族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极具保护传承与开发利用价值。在分析西南地区少数民族音乐类非遗生产性保护现状的基础上,揭示其在生产性保护过程中面临的现实问题,并从民族音乐产业融合、民族音乐保护主体、民族音乐传播载体、民族音乐整合营销四个维度,构建西南地区少数民族音乐类非遗生产性保护模式,以期为新时代背景下促进少数民族音乐类非遗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提供参考借鉴。
-
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研究 ——以贵州省雷山县上朗德村为例 2020-06-01
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而非物质文化遗产本真状态的维持,强调一切文化遗产资源的转化发展需遵循其自身发展的规律。其中符合传统文化传承理念的有效途径之一就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产性保护。鉴于此,文章以贵州黔东南州雷山县郎德镇上朗德村为例,探讨其非物质文化遗产基于生产性保护的旅游开发传承现状,并从优化投融资环境、拓展市场规模、开发产品新形式、延伸非遗产业链方面,提出基于生产性保护的上朗德村非遗旅游开发传承优化路径。
-
非遗生产性保护与精准扶贫相结合的策略研究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具有重要价值的文化资源,它包含口头文学、传统表演艺术、民俗礼仪与节庆、传统手工艺技能、民歌、民间故事等,是人类文化多样性的重要体现,也是展现中华文化独特魅力的有效载体。非遗保护的方式多种多样,而中国独立提出的生产性保护具有较强的实践价值,尤其是与精准扶贫相结合后,更符合当前农旅发展、以旅促农的发展要求。
-
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与手工文化建设* 2020-06-01
生产性保护所期望的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自力保护",而不是依赖国家财政的"他力保护",因而,其要义不在于产品化、商业化等,而在于自力更生。手工艺类非遗的产品化、市场化,可能会带来非遗产品的市场需要,但非遗产品市场需要的本质只是对非遗的符号性消费,并非出于对非遗的珍爱,只有文化主体的普遍自觉,建构起社会对手工的真正需要,让手工回归生活,才能真正实现生产性保护。手工艺对人的生存发展具有某种终极意义,是现代社会反抗人的异化的重要途径。但这种价值不是自明的,手工文化不可能自发形成,它需要通过国家政策对其高度重视的权威姿态来唤醒人们的意识,需要大众传媒的观念引导,需要学校教育、社区教育持续不懈的努力。在手工文化建设的诸多举措中,手工文化的全民教育尤为重要。
-
贺兰砚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与发展研究 2020-06-01
生产性保护作为贺兰砚主要保护方式之一,其目的是在贺兰砚生产过程中,以保持其核心技艺、核心价值和文化内涵。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的贺兰砚,有其独特的历史传承和制作技艺。随着中国非遗保护的发展,宁夏贺兰砚在发展过程中,有辉煌也有瓶颈。重生产轻保护、盗采贺兰石、技艺人员制作水平参差不齐、政府政策倾向性不突出等问题制约其发展。必须从实践出发,以需求促发展,充分利用政府相关职能、数字媒体等手段,保障贺兰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长久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