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分类

按类别分组
文献(77)
按栏目分组
非遗文献(77)

共检索到 77 条数据

  • 东莞市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调查研究东莞市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调查研究 2020-06-01

    人以文传,文以人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传与承的合体,传承人是非遗传承的核心,传承人的生存和保护情况日益受到重视.在这一背景 下,以东莞市非遗传承人为研究的切入点,立足于非遗的保护与传承,充分发挥田野调查的作用,对东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生存与保护状况进行全面梳理与分析,对传承人保护以及培育进行探讨,提出政府要培养青年传承人、壮大非遗传承人群体、完善非遗传承人认定制度以及生活保障制度等,以期促进"见人见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

  • 传统文化融入现代生活:青州非遗的“打开方式” 2020-06-01

    青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搜集发掘与传承保护取得了一系列可喜的成果,积累了宝贵经验,堪称山东省县域非遗保护工作的典型代表。青州非遗扎根于丰厚文化底蕴的青州,具有鲜明的乡土民间特质。青州市进行非遗开发和保护,善于发掘民间资源,“淘”生活中之“宝”,自上而下形成合力,全面而细致地开展工作。青州非遗传承强调回到生活中去,对传统文化进行发展性利用,通过“造血”实现活态传承。概言之,青州非遗的“打开方式”是将传统文化融入现代生活。

  • 话说龙舟 2020-06-01

    端午将至,不禁勾起我对这古老民俗节日的记忆。端午节迄今已有2500余年的历史,其蕴含独特民族精神和丰富文化,对中国民俗生活有着重大的影响。2006年5月,国务院将端午节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9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审议并批准中国端午节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

  • “文化生活”教学中培养高中学生传承非遗意识的探究 2020-06-01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保护我们民族的精神家园。培养高中学生传承非遗意识,有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有利于培养学生对自己民族和家乡的热爱,有利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和提升。要在"文化生活"教学中培养高中学生传承非遗意识,教师就需要从以下方面着手:编写地方教材,培养学生传承本土文化的非遗意识;打造地方民族特色课堂,创新非遗传承;把非遗意识融入综合实践课程,让学生在生活中自主传承非遗。

  • 因技艺施策,让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回归现代生活 2020-06-01

    近年来,凤翔街道办事处在辖区范围选出发展潜能比较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利用资源的再生性,将历史的、静态的、古老的文化资源与当代社会相融合,进行开发、利用、创造,变成现代的、时尚的、融入生活的、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文化产品,为古老技艺注入现代设计与审美理念,使其融入现代生活.根据技艺的发展潜能,实施不同的传承保护和利用策略,达到既传承非遗文化,又发展地方经济,同时也满足人民精神文化生活的目的.

  • 特殊情况下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作对策研究 2020-06-01

    在宏伟庞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长河中,传承人作为遗产的携带者所与身俱来的承载和传递功能已愈来愈受到官方的强烈关注.抢救性记录工作,以全媒体形式系统记录传承人自身所掌握的精湛技艺和对文化传统的深切理解,尽最大努力延续非遗历史文脉,保留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对于传播民族文化特质和价值取向,弘扬民族精神,构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 “生活化”:朝鲜族非遗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路径研究 2020-06-01

    少数民族非遗是体现各少数民族文明和智慧的精髓,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自2004年我国加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以来,少数民族非遗备受瞩目,少数民族非遗保护工作成效明显。但在现代化背景下,少数民族非遗普遍面临生存环境萎缩、传承人青黄不接等结构性困境,而且在所谓的生产性保护中也出现了一些传承主体被边缘化、片面迎合市场需要、非遗的本真性被破坏等不良现象。如何让那些优秀的非遗在新的时代环境和土壤里找到可持续发展路径,成为我国文化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 “直播+”时代下的非遗文化传播创新研究 2020-06-01

    多样化的新媒体技术为非遗文化创新传播提供了丰富的资源。非遗直播很大程度上是把非遗文化的现场感与网友的互动有机结合,通过主播的解说、互动改变人们对非遗刻板的“古老、传统”的认知,并将其渗透到年轻人的文化生活之中,使文化资源活化。一、非遗直播的多维价值1.非遗文化场域的扩张与再生产非物质遗产文化场域指的是一种文化样式或者一种久远传承的文化活动所无法剥离的环境、场所,或某种特定的、定期的文化仪式及其参与的人群的行为和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