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167 条数据
-
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性旅游开发研究 2020-06-01
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源远流长,个别少数遗产古今中外,举世闻名。改革开放40年,少数民族的“非遗”保护工作取得巨大的成就,为我国民族文化的健康发展奠定了基础。本文主要对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性旅游开发进行研究,简单论述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分析旅游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
科学发展观统领下建设非遗文化保护与传承机制的策略探讨 2020-06-01
在人类不断向前发展的过程中,文化是人类文明的根源所在,中国几千年文化的积累,铸就了国家历史的辉煌,其中祖先留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文化长河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为我们不断的向前发展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在人们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的同时,人们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忽视,导致了非遗文化现在堪忧的处境,而且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不可再生性,重点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成为现在社会的重要任务.因此非遗文化不仅仅需要国家有关部门的保护,更加需要全国人民的努力,这样才能将非遗文化不断的传承下去.
-
表演艺术类遗产在非遗教育中的样态、问题及策略 2020-06-01
本文以全面开展非物质文化教育为思想基点,从表演艺术类遗产入手,由表演艺术类遗产在非遗教育中的样态、问题及策略三部分内容进行剖析,探讨小学、中学、大学教育中,如何通过课程衔接、可持续性教育,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当代传承寻找新的途径,为表演类遗产融入学校教育寻找对策,并提出方法建议.此外,本文从探讨非遗教育在新时代带给我们的启示中,再次强调了非物质文化教育的重要性及迫切性.
-
从“遗存”到“手艺”—耀州窑研究述评 2020-06-01
耀州窑是中国古代名窑之一。其器物及制作技艺因时代变迁而湮灭于历史长河中,直至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才获得学界关注,如今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综观耀州窑研究史,一方面体现出时间阶段性:始于叶麟趾、陈万里、禚振西等人的考古发掘与文献研究;盛于匠人们对古代技艺与古瓷种的恢复;非遗保护工作则将烧制技艺研究提升至新高度,推动了耀州窑陶瓷烧制技艺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另一方面,考古学与博物馆学、艺术审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等多学科视角都对耀州窑给予了极大关注。现有研究成果呈现出器物与技艺研究同步进行、发展迅速的特征。
-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研究热点与发展趋势探析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是针对非遗无形化特点的有形化保护。借助书目共现软件Bicomb、SPSS、CiteSpace软件对我国非遗档案研究进行聚类分析、战略坐标分析、可视化知识图谱分析,认为非遗档案研究的热点主题集中在建档路径及策略、口述档案(史)、妈祖信俗、少数民族非遗档案、档案式保护、传承人档案等方面,非遗档案研究的4个发展趋势为精准传播、数字化“、新媒体+”、多元主体参与等。
-
中原地区非遗产品在当代生活中的应用与研究 2020-06-01
通过对中原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分布的梳理,分析中原地区非遗产品造型元素与组合形式,阐述中原地区非遗产品艺术特征。通过比较与研究,提出传统非遗产品的现代化可以通过构图不变,题材改变;题材不变,结构改变;色彩不变,题材改变;色彩改变,题材不变等全新的方法,并与中国当前的文化语境相结合,应用于现代生活中的文化产品中,表达出人们对现实生活的态度的新论点,为传统非遗产品的现代化提出了新的构想,并建立框架。
-
中国非遗传承与创新高峰论坛在北京举行 2020-06-01
12月12日,由中国商报社、《中国收藏》杂志社、中国商业创新大会组委会主办,华夏文化促进会非物质文化遗产分会协办的"论非遗辉煌成就展非遗美好未来——中国非遗传承与创新发展高峰论坛"在北京友谊宾馆举行。200余位来自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非遗传承人以及从业人士齐聚一堂,共同为非遗发展建言献策。中国商报社社长兼总编辑徐舰在致辞中表示,"中国商报社旗下的《中国收藏》杂志,创刊至今20年时间里,进行过各种各样的采访、宣传和报道,始终和非遗中的传统美术、传统技艺等类别密切相关,一直为非遗保护与传承鼓与呼。其次,近年来,国家十分重视非遗的保护与传承,并投人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与财力。可以说,这项工作利在当代、功在千秋。
-
非遗视角下高校艺术设计类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创新研究 2020-06-01
现阶段,我国加大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建设的重视力度。在现有的高校艺术学校在开展设计类课程的时候,要全面的考虑非物质文化遗产设计情况。对于高校艺术设计类课堂而言,要转换以往单一的教学方式,在引进新型教学理念的基础上优化教学模式,使学生可以在艺术学习期间,明确感受到物质文化遗产意义。在本文中,重点研究了非遗视角下高校艺术设计类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创新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