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分类

按类别分组
文献(43)
新闻(1)
按栏目分组
非遗文献(43)
非遗资讯(1)

共检索到 44 条数据

  • 社区驱动的非遗开发与乡村振兴:一个北京近郊城市化乡村的发展之路 2020-06-01

    在近现代以来的政治和文化话语中,"乡村"常被视为现代性的"他者",是被动的、有待自上而下的努力去拯救的地方,其自身的主体性以及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一般简称为"非遗")在内的文化传统往往被无视或低估。上述观念应该予以修正。北京近郊高碑店村的个案展现了一个失去土地的城市化乡村积极利用非遗来谋求自身发展的主动实践历程。对驱动其开发非遗以实现振兴的动机、方法和行动主体进行研究,可以发现"社区驱动的非遗开发与乡村振兴"是更根本性的模式。这种模式强调以社区为主体来驱动非遗开发进而实现乡村振兴,并注重如下原则的重要性:(1)由社区驱动的内在发展动机;(2)以社区自身文化传统为基础;(3)开发过程中的社区参与;(4)社区受益。这一模式对于当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具有积极启示意义:只有充分尊重并发挥乡村具有的主体性,才有可能真正实现乡村的振兴及其可持续发展。

  • “中国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列入标准研究* 2020-06-01

    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大多数缔约国相比,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制度在列入名录的标准方面侧重于强调传统文化实践在历史、审美、技术和科学等方面的价值,以及对于促进中华民族"大认同"的意义;而大多数缔约国的列入标准更多地体现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对于非遗的定义,以及申报教科文组织两类非遗名录需满足的标准的导向,突出的是以社区为中心,尊重社区各项权利的伦理维度。从更好地履行《公约》义务和推动国内创新社会治理的角度出发,当下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制度的改进可以参照《公约》的宗旨和精神来讨论与修改列入名录的标准,在评审时充分吸取社区代表和民间社团组织的意见,并在政府主导的名录制度之外探索多样化,即多种发起方的非遗普查和非遗名录制定机制。

  • 从哈尼梯田到伊富高梯田——多重遗产化进程中的稻作社区 2020-06-01

    “一带一路”区域的文化遗产保护,除了国际合作与国家层面的施政善治外,关键要落实到一个个具体的社区,组成社区的相关个人和群体是遗产化运动的直接承担者。在既有的文化遗产保护框架中,已形成世界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农业文化遗产等不同层面和类别的体系;这些体系常常交叠于同一个社区。位于“一带一路”节点上的中国云南“红河哈尼梯田”和菲律宾“伊富高梯田”遗产地就是多重遗产体系交叠的典型案例。如何整合、对接不同文化遗产保护体系事关遗产地社区发展大计,推进以社区为基础的全方位文化遗产保护是未来发展的重要工作。

  • 基于服务设计的非遗手工艺APP设计研究 2020-06-01

    研究服务设计视域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手工艺APP设计。分析了互联网背景下的非遗手工艺传播所面临的困境及其APP现状。从用户需求角度出发,运用服务设计方法,提出构建"趣缘社区与产品定制服务"的非遗手工艺APP设计策略和实践。运用服务设计思维,设计以"趣缘社区与定制服务"为核心的"寻坊"非遗手工艺APP。以兴趣为核心构建虚拟社区,将趣缘社区与定制型服务结合,以实现多方共创非遗手工艺文化与衍生品,为非遗手工艺类APP的设计提供新思路。

  • 非物质文化遗产清单编制基本问题及其辨析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清单编制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明确规定的一项基本的非遗保护措施,对其的研究属于非遗保护研究中具有共性的横向问题,有着很强的应用性。该问题包括且不限于非遗清单编制的基本内容和理论基础、中国非遗名录的特征和主要问题、其他国家非遗清单编制的有益经验、对教科文组织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制度的反思、对未来非遗清单编制研究的展望和非遗清单编制中的权力、权利与权益的关系等。非遗清单编制中社区的地位,其参与的形式及其与政府和学界等其他参与方之间的关系是这一问题的关键要素。

  • 传统文化助儿童生命之美绽放 ——浅议少先队“非遗”特色活动 2020-06-01

    在优秀传统文化渐渐被淡化的今天,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作为"优秀民族文化",呼唤着下一代少年儿童的传承与发展。各地少先队组织社团活动,让内容充满"非遗"味;创设校本课程,让主题沐浴"非遗"风;建立实践基地,让体验滋养"非遗"情;打造社区集结地,让心中共谱"非遗"梦。少先队努力打造"非遗"特色活动,让"非遗"文化在队员心中生根、扎根、绽放异彩。

  • 保护城市文脉 创新非遗传承——浅谈杭州市下城区“非遗在社区”城市传统文化传承的实践与思考 2020-06-01

    文章以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城市的传承及发展为研究切入点,以杭州中心城区下城区"非遗在社区"为案例,深入研究"非遗+社区体验"的实践做法及所取得的阶段性成效,为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道路探索提供一定参考。

  • 公共艺术实践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2020-06-01

    近年来,公共艺术的实践应用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保护,为地方文化重塑和文化遗产传承创造了新的条件。公共艺术和非遗分属不同范畴,公共艺术是公众能够参与的艺术项目,而非遗是依靠传承人世代延续的文化,因此两者在结构、"公共性"与"在地性"等方面有许多异同之处。本文旨在厘清这些异同,以便更好利用公共艺术的特质激发非遗传承和创新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