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分类

按类别分组
文献(18)
按栏目分组
非遗文献(18)

共检索到 18 条数据

  • GAN 技术在传统竹编元素生成中的设计 2020-06-01

    目的探究传统文化元素的生成方法,将之运用至文创产品的设计实践中,在传播中华优良传统文化方面进行尝试。通过技术方法上的创新和运用解决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不足,文化元素陈旧匮乏等现实问题。方法以瑞昌竹编的传统文化元素为例,综合文献研究、田野调查、包括对瑞昌竹编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的深度访谈,将采集的竹编传统文化元素导入模型系统,利用生成式对抗网络技术训练计算机GPU,使其衍生出新的文化元素,建立瑞昌竹编文化元素库。结论利用生成式对抗网络模型迭代计算出的瑞昌竹编传统文化元素既具有传统纹样的艺术性又兼具信息时代对设计衍生的时效性要求,同时还符合当代社会对时尚偏好的追求。将其运用于现代文创产品的设计当中,使文创产品成为传播我国优良传统文化元素的有效载体。

  • 基于多模态教学法的徐氏湘西竹编双语课程设计 2020-06-01

    如今非物质文化遗产引起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但由于语言不通、缺乏文字材料等现实原因,造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传播仍然有所缺陷.基于此,本文以徐氏湘西竹编为例,结合多模态教学方法,探寻非遗文化的传承与传播创新性途径,搭建非物质文化遗产双语交流平台

  • 精准扶贫战略下湘西竹编品牌创建策略研究——以湘西保靖县比耳村“本顺竹艺合作社”为例 2020-06-01

    湖南湘西竹编为省级非物质遗产,其中,保靖比耳镇“本顺竹艺合作社”为湘西竹编代表性的经营与文化传承组织。合作社经营者姚元飞具有较强的品牌意识与传承竹编文化的信仰。在“精准扶贫”的战略下,保靖县各级管理部门引导合作社,注册“本顺”品牌,对接湘潭大学艺术学院进行协同创新。本文为学院与“本顺竹艺”扶贫对接合作的初期成果。望能推动合作社品牌化进程,并为湘西竹编非遗产品的品牌化提供前期示范性案例。

  • 道明竹编艺术融入本土高职院校公共艺术基础课程的重要性探究 2020-06-01

    道明竹编作为崇州本土的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将道明竹编民间艺术融入本土高职院校公共艺术基础课程中,立足教育层面,利用本土高职院校的优势,突破传统"非遗进校园"的体验式宣传,把地方文化作为课程资源进行开发,为非遗文化的传承探索一条更常态化、科学化、系统化的传承创新之路,有着极高的可行性和重要性。一方面,引入了竹编民间技艺的公共艺术基础课程不仅具备了其艺术实践意义与文化价值内涵、弘扬传统民间艺术,还能通过工作室的搭建创造经济价值,扩宽学生就业渠道,使得课堂形式更为多样,课程内容更具特色;另一方面,道明竹编在产品的开发上亟待创新,高职院校的学生们有着极强的动手能力和活跃的思维,能为道明竹编注入新的血液,让传统竹编技艺焕发出新的活力,为增强西部文创能力,传承巴蜀文明、发展天府文化贡献力量。

  • 传承“竹”梦共脱贫 2020-06-01

    “90后”苗族姑娘杨昌芹是贵州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赤水竹编”传承人。2007年,杨昌芹从家乡来到贵州赤水市学习竹编,从此扎根竹乡赤水,传承竹编非遗技艺。赤水市现有竹林面积132.8万亩,竹产业是当地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之一。看到了竹产业商机的杨昌芹在赤水市大同镇民族村创办非遗赤水竹编培训基地,带领周边村民发展竹编产业,共同创收。

  • 竹里林间的艺术实践 2020-06-01

    竹艺村位于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道明竹编所在地崇州市道明镇,五位竹编非遗传承人在这里居住、生活,传统的竹编手艺在这里代代传承。但同国内大多数"非遗"一样,道明竹编面临着一些发展困境。改变,源自于一座叫作"竹里"的建筑空间的诞生。"竹里房栊一径深,静愔愔。乱红飞尽绿成阴,有鸣禽。"这是陆游在造访道明镇的白塔禅院时写下的诗句,也成为"竹里"设计的灵感来源。

  • “一带一路”背景下四川非遗跨境电商推广与运营模式研究——以道明竹编为例 2020-06-01

    借助"一带一路"倡议契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推广都应突破既有模式,走自主创新之路,而非单纯依靠政府政策与资金的扶持。本文以四川道明竹编为例,通过论述道明竹编的发展现状,对影响道明竹编对外推广的现实问题展开研究,提出了构建四川非遗跨境电商推广与运营模式的新思路,以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新时代得到更好的传承与推广。

  • 徽州竹编 2020-06-01

    徽州竹编,作为安徽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代表性项目,始于唐宋,盛于明清。走进黄山市博物馆,一件清朝的竹丝编夏衣进入人们的视野。这件衣服为竹质,竹丝纤细光滑,柔软有弹性;衣领、袖口、边沿用白线镶细边;圆形小纽扣两两对称,如同蝴蝶结。这件技艺精湛的竹丝编夏衣,清凉、舒适、美观,可谓竹艺界的珍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