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53 条数据
-
基于高校教育云的纺织专业课程改革探析 ——以少数民族非遗传承为例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神继承,随着近年来非遗在高等教育中的创新融合,在资源整合、教学形式、技艺传承等方面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在总结近年来高校非遗教学的部分特点和热点问题的基础上,探讨了非遗传承数字化的必要性。并以现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的部分纺织技艺与实践经验为例,结合高校云教育平台与教学资源的纺织丝绸非遗技艺融入高校教学的改革,围绕资源整合、平台设立阐述实现路径,以期为改进非遗传承模式,创新高校纺织专业教育提供借鉴。
-
关于湖北省纺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机构和项目的英文翻译 2020-06-01
为便于湖北省纺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的英文翻译的统一和规范,特将相关机构和项目的英文翻译表达如下: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Research Center for Hubei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荆楚纺织非遗馆Jingchu Textil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Museum红安大布传统纺织技艺The Traditional Textile Technique of Hong’an Hand Loomed Cloth
-
基于生态博物馆理念的荆楚纺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 2020-06-01
[研究意义]荆楚纺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荆楚人民劳动、生活与智慧的结晶,也是湖北历史发展的重要见证。[研究方法]文章运用文献分析、田野调查、系统分析等多种研究方法,重点梳理了生态博物馆研究文献,以荆楚纺织非遗馆的建设为例,对荆楚纺织类非遗保护进行了系统研究,找到了荆楚纺织类非遗保护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措施。[研究结论]研究认为:构建高效的非遗保护运行机制是前提,搭建社区“居民”广泛参与的管理体系是关键,打造“生态”理念的社会数字化保护平台是重点,拓展多种资金来源渠道是保障,这为荆楚纺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科学传承和保护指明了方向。
-
非遗文化保护传承与大学生“三个文化”培育路径 ——以武汉纺织大学为例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民群众在社会化过程中,通过汲取地方文化习俗、生活方式等特色元素所创造出的工艺技艺、文化场馆等优良传统文化精髓。本文通过分析指出,在新的历史时期,促进文化认同、加强文化自觉、树立文化自信,是当代大学生"三个文化"意识培育的根本目的,在这个过程中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重要意义;要积极创设文化情境、促进文化认同,开展文化活动、加强文化自觉,转变文化交流方式、树立文化自信,用坚定的信心来发展非遗文化。
-
基于纺织类“非遗+”的精准扶贫路径研究 2020-06-01
本文以纺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纺织类非遗)传承和精准扶贫相互融合为切入点,基于纺织类非遗传承视角,在新媒体传播平台开发的基础上,探讨非遗传承的现状及特点、贫困地区的特点以及非遗促进精准扶贫的可行性,在此基础上构建包含“非遗+政策撬动”“非遗+培训增收”“非遗+市场孵化”“非遗+社区活动”的四位一体的“非遗+”精准扶贫路径。
-
生活不止“诗和远方”,还有当下 2020-06-01
一年一度的"纺织非遗大会"又来了。这一次,她不仅带着"诗和远方",还着眼于当下的创新。近日,第三届中国纺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大会新闻发布会在北京举行,宣布本届大会将于11月初在云南昆明召开,会期三天,会议主题为"文旅融合赋能非遗传承创新"。作为本届大会的一大亮点,会址确定为云南昆明,其目的在于充分发挥云南昆明多民族非遗资源集中的区域优势,结合
-
荆楚纺织非遗传统染缬技艺衍生品创新应用研究——以天门蓝印花布楚凤纹样再设计为例 2020-06-01
荆楚地区的纺织非物质文化遗产源远流长,传承至今已有数十项被列入国家级和省级非遗保护名录,这些纺织非遗蕴涵着荆楚先民特有的思维方式和生活习俗,体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和创造力,是荆楚人民劳动与生活的结晶。本文以传统染缬技艺衍生品的创新应用为切入点,将具有地域特色的楚凤纹样进行再设计,探讨如何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过程。厘清了荆楚传统染缬技艺衍生品的创新性转化需要按照时代特点和要求,对其中那些至今仍有借鉴价值的内涵和表达形式,需要激活其生命力。以楚凤纹样的再设计为例探讨传统染缬技艺衍生品图案如何实现创造型性转化,最后通过对文化资源的分析与研究、设计与创新,达到创新性发展的目的。
-
纺织非遗讲好中国故事 2020-06-01
第二届中国纺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大会即将于今年11月上旬在北京密云古北水镇举行讲好中国故事,讲好纺织故事,不断铸就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纺织传统技艺新辉煌。肩负着这样的使命,第二届中国纺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大会即将于今年11月上旬在北京密云古北水镇举行。在去年首届大会成功举办的基础上,本届中国纺织非遗大会将进一步提升大会品牌影响力和号召力,逐步完善交流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