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54 条数据
-
珠江-西江经济带非物质文化遗产空间分布特征与影响因素* 2020-06-01
运用GIS空间分析技术,对珠江-西江经济带内549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空间可视化处理,并在空间分布分析基础上探索经济带非遗分布影响因素与作用机理。研究表明,珠江-西江经济带非物质文化遗产结构上以民俗类和传统技艺类项目为主,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和曲艺类项目较为稀缺。经济带内非遗分布范围广泛,但各市间在分布数量和类型上均存在不均衡性。空间上整体与各类型非遗均呈集聚型分布,且大多以南宁和广州为密度分布主核心区。非遗空间分布主要受流域分布、民族文化和经济发展等因素影响。
-
“非遗”扶贫广义虚拟经济语境下湘西苗绣技艺的传承与保护研究 2020-06-01
随着国家精准扶贫政策的推行,文化扶贫被日益推上日程,尤其是具有广义虚拟经济属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了扶贫新亮点,既助力贫困地区脱贫摘帽,发展特色文旅产业,又承启本土传统手工艺精神,彰显文化自信以创新式传承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这种境遇下,从"非遗"扶贫的背景着力研究湘西苗绣的传承特色及遭遇的瓶颈,提出既要做到产业发展的同时不违背手艺的"手工本性",又要将两者有效结合而不影响传承保护的"活态本性",寻求切实可行的建设性传承保护对策。
-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经济保护法路径研究* 2020-06-01
从1970年开始,专家们对文化遗产有了更深层面的认识,开始采取保护措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下文缩写"非遗")是其中最为重要的一部分,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在研究体例上,全文主要有四部分组成:非遗的概述及其保护的意义、非遗的文化遗产经济保护法分析、非遗经济保护法的实现路径和总结。
-
新媒体时代下非遗经济价值的创造研究及策略——以蚌埠市花鼓灯为例 2020-06-01
随着互联网和文化产业的发展,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并且提出了"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方针,但是部分非遗仍面临着传播手段单一滞后、后继无人的困境.在新媒体时代,传媒经济呈现多元化的趋势,新媒体在增强垂直领域的用户粘性方面起着重要作用,能为作品带来更大的经济价值空间,新媒体经济无疑是非遗的一个新的发展点.文章以蚌埠市花鼓灯为例展开研究,把握其非遗的独特性,在分析现状的基础上为其赋值提出可行性策略,为蚌埠非遗的继承发展开辟新的路径
-
京津冀协同发展视野下衡水地区大运河文化带“精品”建设研究 2020-06-01
衡水地区大运河文化带留下了数不胜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非遗项目分布在音乐、美术、体育等领域。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大视野下,将衡水的自然资源与京津地区的资金、创意和人才资源相结合,打造大型山水实景演出:"印象·衡水湖",以此为传播的载体和媒介,强调它的真实性、娱乐性、参与性及经济效益,集中展示衡水地区大运河文化带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并为衡水地区的经济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提供有益的思路。
-
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的体验式开发研究 ——以崖门海战流传故事为例 2020-06-01
在开发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主题的旅游产品时,应该把让游客得到难忘的旅游体验作为开发目标。通过对崖门海战流传故事相关旅游产品的分析,提出非遗类旅游资源的体验式开发路径:深挖文化内涵,构建文化旅游特色;依托民俗庆典等活动宣传文化遗产,彰显浩然正气的爱国精神;整合当地旅游资源,充分发挥地方特色;提供优质的旅游服务,提升游客满意度。
-
东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化开发研究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与旅游开发存在着积极的互动关系。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非遗项目在旅游业中找到了新的发展点,营造出新的发展空间和环境,东营市在此方面作了积极探索,同时也发现了诸如非遗保护意识淡薄、传承人呈老年化趋势、资金来源单一、开发商业化不足、专业人才匮乏等问题,需要从政府发挥主导作用、树立非遗产业意识、打造动态传承模式以及加大非遗旅游人才培养力度等四个维度探究旅游开发视阈下非遗资源的传承路径,为非遗旅游化开发提供借鉴。
-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经济价值开发探析 2020-06-01
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背景下,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经济价值的必要性愈加显现。目前,我国非遗在经济价值的开发过程中存在着经济规模过小、传承机制不完善、缺少消费者体验、缺乏贸易平台支撑、缺少特色品牌等问题。所以非遗应从发展规模经济、激发传承活力、搭建体验式销售平台、建立跨境电商平台、加强品牌建设等方面进行大力研究,力图促进就业,使社会效益和经济利益并举,非遗保护和经济开发并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