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32 条数据
-
全媒体时代河北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开发与微传播策略研究* 2020-06-01
随着时代的发展,全球各国对文化的重视程度逐渐增加。在后工业化时代,各国为了保护文化的多样性,提出了“非遗保护工作”这一策略。进入21世纪之后,中国的科技迅猛发展,互联网等新兴技术进入人们的生活,在高新技术的支撑下,政府大力推动非遗保护工作。在非遗保护的过程中,传统的知识和观念不断与新技术碰撞、交融,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在这种信息的碰撞中得到了再生产并广泛传播。
-
浅析新媒体直播应用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义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历史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在互联网背景下,新媒体技术迅猛发展,越来越多的媒体开始进行直播。如何借助新媒体直播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也值得人们思考与研究。本文通过对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的分析,从新媒体直播应用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角度出发,试图分析以下几个方面:(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现状:1、保护方式。2、保护程度。(二)新媒体时代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递和展现的方式:1、新媒体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的作用。2、如何让新媒体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工作。3、新媒体直播对"非遗"保护的意义。
-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及网络传播问题探究 2020-06-01
非遗保护工作是在后工业化时代提出的,是试图通过保持文化的多样性来对工业文明进行补益的一项全球性文化策略。进入21世纪之初的中国非遗保护工作,除了政府意志作为巨大的推动力之外,网络数字化成为这场运动最为有效的科学技术支撑。传统知识、传统观念与新技术和新手段之间的交互式探索性对话,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信息化时代中再生产和再传播的必由之路。
-
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符号生产和意义赋予 ——以潮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网络传播为例 2020-06-01
应该从文化自觉的高度,充分认识潮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符号价值。在互联网传播中,应从非遗文化的参与者、工艺、历史、材质、作品及形成过程与生活环境等方面出发,充分确认非遗文化的符号意义,赋予当代气息的新意义,满足受众醇厚的故土情结、典雅文化品味等符号消费心理,表达手工艺、慢生活的美学追求。非遗文化传播的活态性不仅意味着作品的创新和生产,也要求尽量追求传承环境在百度百科或电商平台等网络空间中的再现。作者、道具、材质等信息的多媒介网络整合传播,不仅促进商品的生产,也可以在与受众协商性解码过程中,实现文化符号的再生产。
-
高校非物质文化遗产网络平台建设研究 2020-06-01
在当今大环境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呈现出一种尴尬的局面,保护与传承后继无人的现象比比皆是。大学校园是文化传承与学习的场所,大学生是学习文化的优秀群体,同时也是传统文化新一代的继承者,校园非遗网络平台建设有利于区域非遗文化的传播,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后继有人",实现非物质文化的文化再生即文化创新。
-
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豫章赣绣网络营销策略研究 2020-06-01
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利用互联网等媒体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保护工作情况的宣传,致力于推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应当不断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网络营销模式研究,最大限度地整合非遗资源,拓宽非遗传播渠道,让非遗资源产生更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
互联网+语境下皖北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网络平台的构建 2020-06-01
近年来,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人类社会已全面进入了“互联网+”时代。皖北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历史悠久,类型丰富,应抓住这个新契机,利用好互联网技术和资源,通过展示、营销、参与和创新网络多个网络平台的构建,为皖北非遗开辟出新的传承和发展路径。
-
目的·方式·方向——新时期非物质文化遗产记录和保护的实践 2020-06-01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中记录是一项基础工作,记录指的是完整考察某项有关文化,并维持更新动态,将这一发展变迁过程记录入库。构建非遗名录应能进能出,抓大放小,对于一些非遗项目没有太大价值,或是无法进行活态传承实践,不应该强行传承。可通过博物馆物质化的形式进行记录和保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不只是保护民间传统手工艺、民俗节庆、民间艺术,这些都应转化创新面向市场,有效结合当下的应用场景以及人们审美需求。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目的是对于其传承环境和文化生态进行保护。影像记录是非遗传承和保护的主要方式,在新的发展时期,互联网技术发展速度较快,从而可创新影像记录形式,能够完善非遗记录、传承和保护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