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146 条数据
-
长城国家文化公园(河北段)建设中非遗传承保护和发展利用研究 2020-06-01
长城国家文化公园是国家推进实施的重大文化工程,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长城文化资源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基于对长城国家文化公园(河北段)建设中非遗传承保护和发展利用情况的调查研究,对河北长城沿线非遗保护现状、问题进行剖析,提出对策,以期对今后长城文化公园建设过程中非遗传承保护发展利用提供参考、借鉴。
-
民间美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校园传承与上海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发展研究 2020-06-01
城市化语境中处于剧烈变动之中的民间美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何以在跟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互动融合中获得新的生命力,是新时代上海高校文教结合工作的一项关键。学界对于民间美术类非遗校园传承与上海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关联性关注不够,民间美术类非遗校园传承与沪上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融合发展的现状跟两者对于审美教化、文化传承的重要意义尚不相匹配。针对相关现状及问题,应从课程体系构建、课外活动开展、环境氛围营造、保障机制确立四个相互关联的维度出发,探究民间美术类非遗校园传承与上海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融合发展的实现途径。
-
岷江上游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产品设计研究 2020-06-01
岷江上游拥有缤纷多彩、独特古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产业发展势头良好。"5.12"地震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取得了较大成效。文章在对岷江上游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产品开发现状分析的基础上,认为其今后的产品设计应遵循对旅游产品开发进行适宜性评价、关注文化传承与旅游创新的结合、依据非遗项目的特点进行产品的设计、产品设计要能有效激发游客动机的原则,建议进一步建设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培植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品牌、打造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经典景区,开启岷江上游文旅融合发展新格局。
-
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校园传承的实践探索 ——以“黄沙狮子”为例 2020-06-01
作为一种鲜活地保留了富有地域特色民族文化的活态文化遗存,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了民族文化、民族精神的精华。随着社会格局和文化生态的变迁,单一的口传心授已难以担负维系非遗薪火相传的重任,通过学校教育传承成为全世界的共识。遵循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基本原则,构建“九狮”协同教育体系,使学生潜移默化中去了解、接受、感悟、喜爱民族文化,在传承中融入创新,赋予中华传统文化新的时代内涵,培育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彻落实“立德树人”之重任。
-
“文”小姐与“旅”先生的蜜月旅行 2020-06-01
讲好纺织非遗故事,文旅融合赋能非遗传承。文化与旅游全链条融合发展,创造出有内涵有品质有品位的非遗产品。7月3日,第三届中国纺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大会新闻发布会在北京咏园召开。第三届中国纺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大会以“文旅融合赋能非遗传承创新”为主题,由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主办,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非遗办公室、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新闻中心
-
长三角城市文化创意产业与安徽非遗文化创新融合研究 2020-06-01
长三角城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日臻成熟、产业结构日趋优化,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新业态发展的契机,推进安徽非遗产业化建设,深化城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以推动安徽持续创造经济价值的文化生产力为目标,对长三角文创产业与安徽非遗文化两者融合发展提出可行性建议。
-
基于CMF的非遗工艺美术类技艺的传承创新及开发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对我国非遗的传承、融合与创新是我国树立文化自信的重要举措。随着时代的发展,一些传统工艺美术不复往日辉煌,通过科学的方式将其记录下来,是对其进行保护的手段之一。对非遗工艺美术来说,通过对其色彩—材料—表面处理进行分析解构,并数字化记录下来,不但能实现对其视觉特性进行保护,更重要的是,这些元素也可以作为设计灵感,启发新一代非遗传承人的艺术创作,或通过更多业界人士在功能性文化创意产品开发过程中,实现与现代生活的融合,起到对非遗工艺美术类技艺更广泛的宣传效果。
-
媒介融合范式中非遗民族志的应用与研究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文明五千年的硕果,自非物质文化遗产法颁布至今,非遗保护已经走过了十五个年头。如今,非遗保护不再是原封不动地保留在原生空间中进行唯其"本真性"深究,如方李莉所说非遗的保护和传承已进入了"非遗保护的3.0层级"(1)。除了传承主体、国家在场、市场机制等保护与传承的动力因素外,如何借助影像视听手段记录和传承非遗文化,是目前非遗保护的重要研究命题。本文重点探讨"媒介融合"研究范式中,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题材、元素在当代生活文化空间中的应用、传播与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