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分类

按类别分组
文献(146)
按栏目分组
非遗文献(146)

共检索到 146 条数据

  • 文旅融合背景下的非遗主题文创产品开发策略研究* ——以无锡灵山小镇·拈花湾为例 2020-06-01

    近年来,江苏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问题越来越重视。在文旅融合背景下,以历史文化为核心的江苏非遗文创产品,为当地带来的文化传播效应与景区经济效益逐渐成为当前的热门研究课题。文章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环境下的江苏文创产品开发为背景,将无锡灵山拈花湾特色文创产品设计作为研究对象,从文旅融合、需求导向、研学拓展等多个角度展开讨论,分析非遗文创产品开发中存在的问题,探索出非遗视域下江苏特色文创产品设计原则和设计策略,为江苏特色文创产品提供一些可持续的产业发展路径。

  • 媒体融合重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推广路径* 2020-06-01

    融媒体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存的文化环境遭到破坏的困境,传播的方式和渠道发生改变,其传承与推广面临着主动传播意识缺乏、传播手段单一及新媒体传播手段滞后等问题,造成非遗文化价值在青年一代的传播、接受困难。思考非遗传统文化形态与当代人们生活方式和信息接受方式的契合点,探求利用和整合多种媒介资源形成融合合力,实现非遗文化传播与推广效果的最大化,是新时代重构非遗文化传播生态体系,推动非遗保护事业可持续发展、彰显文化自信、提升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举措。

  •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路径研究 ——以黄山市为例 2020-06-01

    在梳理国内外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文献的基础上,以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为目标,通过分析黄山市非物质文化资源特征及黄山市乡村旅游发展现状,归纳了黄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以体现非遗主题文化与打造深度体验空间为切入点,以"非遗+乡土文化空间"为融合手段,选取了产业基础好、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性强、乡村旅游发展具有相对优势的传统村落、乡村民宿集群、文创小镇、休闲农庄及乡村茶园为载体,从完善文化旅游功能与实现自我造血功能两个层面构建了黄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路径。

  • 文旅融合赋能非遗传承 2020-06-01

    当前,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面临资源异质、创新缺乏以及人才紧缺三重困境,需要着力推动非遗与文旅的深度融合。在文旅融合背景下推动非遗传承发展,需要着力打造非遗文旅资源、开发旅游文创产品、发挥属地居民能动性。只有全方位展示非遗魅力,满足文旅消费者多元化需求,才能够充分释放非遗潜能,进而实现我国非遗的活态传承与保护性发展。

  • 中国(韶山)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园文旅融合特色研究 2020-06-01

    韶山是伟大领袖毛主席的故乡,是闻名遐迩的红色圣地,也是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红色旅游融合发展示范区。其中的中国(韶山)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园通过红色文化助力"非遗+研学"这一特色文旅融合模式,有效地推动了非物质化遗产的保护与活态传承。"非遗"研学可以提高研学旅游者非遗文化素养,对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深化了解湖南省文旅融合发展的特色模式,寻求促进"非遗"活化的新路径。以中国(韶山)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园为例,笔者归纳出了七大文旅融合特色:全域旅游发展新格局下非遗文化与红色文化相互融合、创新非遗研学旅游新形势、非遗资源展现新天地、研学教育多样化、互联网+激活非遗文化发展生命力、产业数字化转型发展再现非遗新样貌、文创产品凝聚文化内涵,以期为我国文旅融合产业的发展提供借鉴。

  • 论媒介传播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 2020-06-01

    传播可以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传承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中必需的传承载体。媒介传播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中发挥作用主要是依靠对传承载体即传承人的积极影响实现的:(1)保证传承载体的重要性;(2)促进传承载体群体化;(3)提高传承载体专业性;(4)争取传承载体生存空间。在信息化日益发达的今天,回到信息化的本质角度探讨非遗传承与媒介传播的融合共赢,具有现实意义。

  • 文旅融合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保护实践研究——以沙湾古镇为例 2020-06-01

    在文化和旅游融合的大背景下,非遗文化保护与传播迎来了新的契机。沙湾古镇是有着极为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同时也是广府文化保护的重点区域,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何遵循"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等理念,对促进番禺区和广州市其他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 新媒体环境下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创意传播 2020-06-01

    随着数字技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不断应用,越来越多的非遗项目拥有较为完善的资料档案,非遗研究的重心逐步从静态的数字化保存,转变为动态的创意开发与传播。在新媒体带来的泛娱乐化、信息碎片化的影响下,非遗文化在创意传播过程中会存在一定的变异和缺失,如何看待新媒体环境下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创意开发之间的关系,是当下研究者关注的热点问题。文章认为非遗是发展中的活的文化,其本身具有极强的可塑性,非遗在新媒体环境下的创意开发带来了非遗文化呈现形式的多元化、传播空间的拓展以及在跨界融合中的引领效应,是对非遗文化的创新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