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分类

按类别分组
文献(41)
按栏目分组
非遗文献(41)

共检索到 41 条数据

  • 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中音乐非遗的活态传承路径——以沧州音乐表演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例 2020-06-01

    沧州城市因运河而兴,其音乐表演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厚,是讲述中国故事、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动载体。如何保护、利用好这一资源是一个重要课题,其中,建设大运河文化带是保护传承利用的有效举措。目前应该吸纳并实体呈现大运河融通之道,应该政产学研用结合率先打造京津冀一体化大运河文化游学带,利用数字技术把非遗经典曲目演出来,打造研学营地让非遗表演场景与个体感悟融起来,逐步形成学习、体验与社会服务相结合的活态传承保护体系,使大运河文化生生不息。

  • 一甲子守护民间艺术的非遗传人 2020-06-01

    鲜艳的宝塔顶,船头"梢公"撑篙引船,船上坐一"仙姑",船尾"摆梢婆子"手握破芭蕉扇随船而行,还配有敲锣打鼓、拉琴,唱词即兴创作。采莲船作为湖北传统民俗舞蹈形式深受百姓喜爱,2007年入选武汉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武汉江夏金口,一支"武汉采莲船"的民间非遗民俗表演艺术团队,将这一颇具地方特色的表演形式,送到金口每个村庄和校园,丰富了江夏百姓的文化生活,也担起了艺术传承的重任。学徒工巧遇汉剧大师

  • 我国表演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创新 ——以昌黎皮影戏为例 2020-06-01

    随着现代化的迅速发展,表演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较大冲击。昌黎皮影戏作为具有鲜明艺术特色和重要文化价值的传统表演艺术,在现代化语境中逐渐失去了年轻的观众群,演出市场极度萎缩,技艺传承后继乏人。但是,新技术手段的出现与文化传播的新环境也带来了发展机遇。紧跟时代潮流,结合文化传播的力量进行创新探索,才能保持昌黎皮影戏等表演类传统艺术的持久生命力。探讨昌黎皮影戏在当代的发展困境与机遇,能够为我国表演类非遗保护项目的传承与发展提供借鉴经验。

  • 浅谈新时期群文工作中的非遗表演艺术 2020-06-01

    步入社会新时期,科学技术不断更迭,网络信息化水平高度发达,群众文化异彩纷呈,百花齐放。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璀璨明珠,虽然历经岁月的长河,却彰显着不同的底色。其中非遗表演艺术作为较为小众化的文化形式,被群众熟知程度越来越低,甚至一些非遗表演艺术面临着被市场遗忘的失根危机。故此,为了进一步传承非遗表演艺术,群文工作者应该加大宣传,在群众文化中融入非遗表演艺术元素,促进非遗表演艺术的传承与发展。

  • 非遗保护原则对四川民歌传承与保护之镜鉴 2020-06-01

    四川地区民歌作为一类重要的表演艺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其承载的价值不可估量。以中国非遗文化传承现状作为参考,以非遗保护的"真实性与可解读性原则""重点性与整体性原则""可持续性与活态性原则"作为镜鉴,对四川民歌当代的传承提出相应思考,这既是对传承现状的反思与总结,亦是对其未来发展的积极探赜。

  • 幼儿园传统民俗活动表演形式初探 ——以非遗“洋蛇灯”为例 2020-06-01

    习总书记曾多次提出要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民俗文化是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如何将传统民俗活动表演形式与幼儿游戏活动有机融合,是幼儿园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内容。非遗"洋蛇灯"具有丰富的民俗文化素材,本文试从"抓住兴趣,了解洋蛇灯""巧妙设计,活化洋蛇灯""合理选材,多变洋蛇灯""精心组织,趣玩洋蛇灯""总结延伸,传承洋蛇灯"等方面入手,进行传统民俗活动"洋蛇灯"在幼儿园游戏中的传承实践与探索,通过游戏化的方式让幼儿认识到独特的"洋蛇灯"文化,以达到传承与创新的教育目的。

  • 表演艺术类非遗传播与交互式展示形态研究 2020-06-0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神,蕴含着丰富的文化资源,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之一,是中华民族长期积累的优良文化,蕴含着中华民族最纯粹的文化情怀,是劳动人民生活和智慧的集中反映,也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精神支柱。其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意境深远,拥有极高的文化价值。但随着社会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各民族、各地区的非遗正逐渐消亡。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迫在眉睫,这不仅关系到国家文化遗产保护,更关系到全世界人民的共同财富。对此,本文主要针对存在形式更具特殊性的表演艺术类非物质文化作为研究对象,针对其“活态”形式的特殊性,秉承“活态传承”的宗旨,运用新科技,研究表演艺术非遗传播与交互式展示形态。将原本看似不相融的“话态保护”与“博物馆保护” 融合,站在新时代科技发展背景下为非遗保护与传承献计献策。

  • 表演艺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问题探析——以上海为例 2020-06-01

    表演艺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就表演艺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旅游开发的关系来说,一方面,前者极具旅游开发的价值和条件,有着较大的旅游市场潜力;另一方面,后者也为前者提供了新的活动空间和市场平台,为其活态传承带来了新的动力和生机。本文以上海为例,对表演艺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旅游开发中较为突出的问题进行了研究,以期实现非遗保护和开发的有机结合:①要加大表演艺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力度,重构和拓展旅游开发模式;②要关注旅游市场的培育,使之成为表演艺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示平台和发展动力;③要建立以传承人为核心的活态保护体系,实现表演艺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旅游开发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