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分类

按类别分组
文献(26)
按栏目分组
非遗文献(26)

共检索到 26 条数据

  • 进一步完善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的档案建设 ——从“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工作”谈起 2020-06-01

    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工作,作为近年我国在非遗保护方面采取的一项重要举措,进一步完善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的档案建设,既是建立在对保护对象认真、系统、科学的认识基础上的"保存",又为今后的研究、传承留下了"根"和"种子",具有重大意义。

  • 彭水木蜡庄傩戏的数字影像记录方法研究 2020-06-01

    随着技术手段的不断革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记录方式已从传统的文字、图像转变为数字化的影像记录。在非遗的保护中,数字影像记录已成为非常重要的方式。非遗的记录与文物不同,它的复杂性在于需要在对非遗本体进行解构的同时,还需拍摄者去挖掘和整理相关的地方性知识。本文以彭水木蜡庄傩戏的影像记录过程为例,主要从记录什么、怎么记录两个层面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影像记录的具体问题。通过个案的分析,从具体的实践中找出合适的方法以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记录。

  • 非物质文化遗产影像记录的原则与对策研究 2020-06-01

    众所周知,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种类多、内容丰富,是我国民族个性、民族审美习惯的重要体现,是国家传统文化的瑰宝。虽然在世界范围内入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中,我国以37项位居世界第一位,但是在过去的发展过程中由于人们对于非遗项目的保护意识缺乏,导致众多传统的工艺以及传统文化形式在发展过程中遭到破坏,无论是从传承还是从创新角度都受到了制约。近年来,伴随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重视,人们也逐步加强了保护意识,并在发展过程中,采用影像记录的方式对非遗项目进行保护,这不仅能有效加强传统文化的记录和传播,对于非遗项目的保护和弘扬有着重要意义。本文主要从影像记录对非遗项目实施保护的可行性以及特点进行有效分析,并就如何利用影像记录开展非遗保护工作发表了浅显的观点,以期与更多的专业人士共同探讨影像对于非遗保护的相关课题。

  • 非遗影像记录若干问题探讨 2020-06-01

    以数字影像记录非物质文化遗产,已有三种类型: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申报片,国家文化资源共享工程非遗纪录片,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抢救性记录文献片和综述片系列。三种类型虽各有专攻,但以视听语言讲述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其根本特征。

  • 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动态影像志分析 2020-06-01

    以动态影像的方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行数字化记录,已经成为当前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一项重要基础性工作。动态影像可将“非遗”以活态的形式进行存储和传播,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与传播开辟一条“由术及道”的新路径,使之在当今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体现出留存的价值和意义。本文从动态影像数字化记录的必要性、基本原则、注意事项三个方面对其进行初步探讨。

  • 米市巷街道口述非遗史“抢救性工程”进行时 2020-06-01

    近日,米市巷街道两位市级非遗传承人参与了拱墅区区级非遗传承人口述史记录工作,成为全区首批12位完成影像拍摄的高龄非遗人. 这项口诉史记录工作,被称为"抢救性记录工程",用于研究运河两岸的传统文化,能够直观、客观、形象地将运河两岸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确定"的形式保存下来.

  • 非遗影像记录方法和艺术呈现研究 以安徽贵池傩戏为例 2020-06-01

    傩戏是一种曾经广泛流传于中华大地的古老文化,它是一种极庄重的仪式,而今随着城市化进程,这项被日渐边缘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着传承难题.导致这个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原有的傩戏记录方法如口口相传、文字手抄等方式落后,不能很好地保存并还原这项非遗活动,加之没有结合当前新兴媒介进行传播,致使缺乏关注度,造成传承困难的恶循环.安徽池州的贵池地区作为傩的流传地之一,素有"无傩不成村"的说法,本文以安徽贵池某乡间傩戏及传承人的故事为例,探讨新媒体语境下,如何通过有效可行的影像记录及艺术呈现,解决傩戏的文化传承问题

  • 特殊情况下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作对策研究 2020-06-01

    在宏伟庞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长河中,传承人作为遗产的携带者所与身俱来的承载和传递功能已愈来愈受到官方的强烈关注.抢救性记录工作,以全媒体形式系统记录传承人自身所掌握的精湛技艺和对文化传统的深切理解,尽最大努力延续非遗历史文脉,保留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对于传播民族文化特质和价值取向,弘扬民族精神,构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