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285 条数据
-
试论“非遗”文化与创意礼品的融合发展 2020-06-01
近年来通过新媒体、电视、报刊、广播等媒体的传播,"非遗"文化渐渐被人们所熟知和喜爱,工匠精神和中国传统美学成为了民族文化自信的源泉和国人的骄傲.将"非遗"文化元素进行提取和再设计,并将其运用到创意礼品中,二者的融合发展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扬提供了新的发展路径,也为创意礼品的发展注入新鲜的血液.
-
蜀绣融入服装设计中的教学路径探索 2020-06-01
本文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传承与设计教学相结合的理念,采用理论讲授与设计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从理论讲授、构思设计、制作工艺三方面展开具体分析探讨,探索蜀绣融入服装设计的教学路径,为传统技艺传承与现代设计教育的结合做一些基础性的研究工作。
-
在非遗文化保护视角下花山地域文化运用在包装设计中的分析研究 2020-06-01
中国是拥有着五千年绚烂历史的文明大国,在华夏大地中生活的各民族都有着其独特且具有丰富内涵的传统文化和民族象征元素,这些传统文化和元素历经千年的传承有些依然保存完好,到如今仍有着丰富的现实价值。其中广西崇左特有的花山文化,就是保存到今天的中华民族历史文化之一。花山文化无论是从历史研究角度、文化传承角度、还是使用价值角度都具有非常高的历史研究意义和价值;花山文化以其独有的花纹图样,带给观众别样的审美情趣。通过对花山文化进行合理的二次设计,提取其主要元素并加工,使其在既可以对花山文化的背景进行介绍的同时,还能达到传承、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作用,通过此次的研究,期望能在设计的同时,为社会大众针对非遗文化保护和传承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和方向。
-
建水紫陶与彝绣的跨界演绎 2020-06-01
建水紫陶和彝族刺绣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绚丽多彩的民族文化符号,将这两种工艺结合有助于推动云南手工艺的产业发展,符合时代“非遗1+1,道路更宽阔”的号召。更为探索手工艺产品开发开辟了新的思路,使传统工艺焕发勃勃生机。
-
山西美术类非遗与高校教学融合研究——以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构成设计》为例 2020-06-01
文章主要介绍了山西美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与高校设计类专业结合,可实现相互补充,共同发展的愿景。以美术类非遗与现代设计学科专业教学结合为例,所选非遗项目应有自身特色,兼具典型性、可参与性、关联性。教学过程中,彼此融合,增加实践、展示环节,可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形成一套科学的教学模式。发挥高校优势,充分挖掘山西省美术类非遗内涵,落实到高校人才培养体系中。立足非遗传承人、高校、学生、科研人员之间的多维度互动,针对不同人群采取不同的调研方式,对学生采取问卷调查法,对科研人员及高校相关部门采用座谈、访谈等方式,对传承人则采取课堂观察等方式,多种方法齐头并进,全方位培养学生的造型思维,进而推动山西非遗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美术类非遗技艺的传承效度和时代适应性都会有很大的提升。向社会各界展示山西美术类非遗与高校教学研究成果,促进社会大众关注美术类设计领域的健康发展。
-
非遗与服装设计跨界融合,让传统文化活起来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东莞市通过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服装设计跨界融合,让非遗文化融入现代生活,在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方面,提供了新的经验.
-
张掖市文化遗产——明粮仓的开发与保护设计 2020-06-01
对张掖市文化遗产——明粮仓的开发利用与保护,既可以为张掖提供更为丰富的旅游产品,在改善周边环境的同时带动地方经济的发展;也可以为张掖民俗物品提供展出空间、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提供空间载体.基于对张掖市目前旅游市场、明粮仓开发成旅游景点的客流量承载状况以及明粮仓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定性等进行的分析,对明粮仓开发、保护的设计主要是:利用现有建筑设置民俗文化展馆、经典曲目表演区、非遗保护时空隧道、数字展示体验区等,用来展出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传统体育、传统美术、传统技艺、传统医药、游艺与杂技、曲艺、民俗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或民俗展品;利用现有建筑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中心办公及其他配套用房,改造提升景区基础设施.
-
试论广府庙会对“广东省非遗创意设计大赛”品牌培育的重要意义 2020-06-01
越秀区作为广府文化的核心区域,历史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资源荟萃,在广府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方面开展了很多创新性的探索,尤其打造出了"广府庙会"这一品牌活动,对新时期传统文化的传播、传承起到了重要作用.由越秀区发起的"广东省非遗创意设计大赛",就是在广府庙会的文化土壤中孕育成长起来的,对探索新时期节庆活动对文化品牌的培育提供了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