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分类

按类别分组
文献(2915)
按栏目分组
非遗文献(2915)

共检索到 2915 条数据

  • 周口市举办非遗保护和传承培训班 2020-06-01

    2019年11月28日,由周口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主办、周口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承办的"2019周口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培训班"开班。来自市直和各县(市、区)主抓非遗工作的负责人、业务骨干和部分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近百人参加了培训。

  • “互联网+”时代非遗档案保护与优化精准传播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是国家和民族记忆的宝贵资源,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要做好非遗档案的保护工作,优化精准传播,推广非遗档案文化,使日益丰富的非遗项目得到传承。

  • 非遗视角下传统武术保护与体育校本课程特色建设的互动研究 2020-06-01

    运用社会学、文化学和历史学等相关学科理论,以非物质文化遗产语境下传统武术保护与体育校本课程特色建设的互动为研究对象,系统梳理传统武术的文化学基础;探讨传统文化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发展的现实问题及非物质遗产视角下传统武术融入学校体育课程的发展对策等问题。研究认为,传统武术保护与体育校本课程建设的融合,需要重视地域传统武术资源的开发与保护,通过传统武术的法律保障介入,对武术"非遗"传承人进行政策扶植,通过"政府—民间—学校"三方共力,助推传统武术与体育校本课程建设的融合发展。

  • “文化生活”教学中培养高中学生传承非遗意识的探究 2020-06-01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保护我们民族的精神家园。培养高中学生传承非遗意识,有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有利于培养学生对自己民族和家乡的热爱,有利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和提升。要在"文化生活"教学中培养高中学生传承非遗意识,教师就需要从以下方面着手:编写地方教材,培养学生传承本土文化的非遗意识;打造地方民族特色课堂,创新非遗传承;把非遗意识融入综合实践课程,让学生在生活中自主传承非遗。

  • 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高等艺术院校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是一个民族宝贵的文化财富,也是一个国家独特的文化积淀,非遗的保护与开发因其"活态"形式而尤其需要民族与国家的刻意而为,乃至整个人类社会的刻意而为,否则,便会黯然失色,甚至于永久性失传.因此,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倡导的保护非遗的国际行动已经于本世纪初开始.我国是世界文明古国,又是多民族大国,在源远流长的生发史中创造了灿烂曼妙、色彩纷呈的非物质文化财富,对履行非遗保护开发的历史重任分外重视,积极履行,在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基础上,为保护与开发非遗做出了突出的贡献.非遗保护与开发尤其需要通过教学形式来进行,而其教学形式中的艺术教学形式更显首当其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探讨非遗融入高等艺术院校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的课题具有实践意义

  •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中职烹饪教育课程资源体系融合研究——以“汨罗土八道”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为例 2020-06-01

    课程资源的开发是我国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随着教育和信息技术的不断革新与发展,课程资源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近年来,伴随着文化自信的增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等传统文化元素成为时下热点。作为中职烹饪专业教师,我偶然发现“非遗”与中职烹饪课程资源之间存在着一些共性,而目前对于二者的整合性研究有限。鉴于此,文章将以“非遗”与中职烹饪教育资源融合为主题进行研究,以期实现在传承文化的同时,推动中职烹饪教育的发展。

  • 非遗生产性保护与精准扶贫相结合的策略研究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具有重要价值的文化资源,它包含口头文学、传统表演艺术、民俗礼仪与节庆、传统手工艺技能、民歌、民间故事等,是人类文化多样性的重要体现,也是展现中华文化独特魅力的有效载体。非遗保护的方式多种多样,而中国独立提出的生产性保护具有较强的实践价值,尤其是与精准扶贫相结合后,更符合当前农旅发展、以旅促农的发展要求。

  • 非遗传承空间的保护与利用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多样性保护的重要性与紧迫性已越来越受到重视,在非遗国家、省、市、县(区)四级名录体系中,大多数项目有自己传习室、博物馆、非遗传习所(室)、非遗展厅等公共文化场进行非遗传承活动.本文尝试探索非遗传承空间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应用,以人为本,充分发挥公共文化服务功能,使之得到有效保护、利用、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