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分类

按类别分组
文献(2915)
新闻(25)
分类筛选新闻(1)
按栏目分组
非遗文献(2915)
学术交流(16)
非遗资讯(5)
政策法规(4)
非遗名录(1)

共检索到 2941 条数据

  • 文化互惠与遗产观念——回到一种人群互动与自主的文化遗产观 2020-06-01

    文化乃是一种转化的能力,它基于一种彼此往来的互惠关系而存在。文化遗产的观念是跟现代民族国家的成长而同步发展的,"国家博物馆"的观念体现了文化作为民族遗产的一种空间表达。地方性文化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过程印证了一种加引号"非遗"的存在,同时也印证了文化帝国主义的一种潜在支配和转型,它成为一种远距离的缺少文化自主性的遗产观念。回到一种既存秩序的彼此互动且又富含文化自主性的文化遗产观显然是这个新时代所急迫需要的,它甚至关系到了一种文化的生死存亡。

  • 无锡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发展研究 2020-06-01

    无锡传承着大量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良好的经济背景下,把握市场需求,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发展。本文分析无锡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发展的先天条件、目前问题,并为无锡非遗传承与产业化发展提出合理建议。

  • 苏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发展研究 2020-06-01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人类文明的宝库。苏州拥有着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近年正着力于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产业化让非遗文化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继承发展,焕发生机与活力。通过文化旅游产业的带动与文化品牌的多渠道推广,苏州非遗产业化进程已获得初步发展,但由于项目传承人才缺乏,资源整合水平不齐等问题,苏州非遗产业化发展受到诸多限制。本文基于以上分析,从推动传承人才队伍建设、加强文化产权意识以及提高文化产品创新性提出合理建议,以期对推动苏州非遗产业化发展提供参考。

  • 国际文化遗产管理与研究:范式、趋势和展望* 2020-06-01

    18世纪至20世纪中后期,国际学界对文化遗产管理的关注,本质上是在思辨"过去"与"现在"的关系,"保存主义"与"保护主义"范式相继出现。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全球化对地方文化、身份认同的严重冲击,遗产研究者开始呼吁重新审视现代性,全球掀起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后简称"非遗")讨论热潮,非遗开始融入现代生活的方方面面,"遗产化"范式逐渐成为当代国际遗产管理的主流。非遗研究的兴起有着深刻的原因及象征意义:即世界遗产管理(与研究)语话权的"东移"。这种话语权的转变(或分享)有助于人们更好地了解世界不同地区社会、文化的过去和未来,并促成了遗产研究的多元化趋势,比如"批判性遗产研究"的出现。于中国而言,大力推进非遗事业是国家增强自身国际文化语话权的重要保障,也是践行"文化自信"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手段。在过去20年,中国的遗产管理事业成绩斐然,而在文化遗产(尤其是非遗)研究方面仍任重而道远。

  • 蒙古唐卡现状调查与预防性保护对策建议* 2020-06-01

    蒙古唐卡是具有蒙古族特色的唐卡艺术表现形式。针对部分地区博物馆和召庙收藏的唐卡保存现状以及蒙萨派唐卡、马鬃绕线唐卡、唐卡装裱技艺等非遗传承项目和蒙古唐卡学术研究开展调研,存在唐卡保存现状不理想、非遗项目传承困难、学术研究理论性、系统性不足等问题。本文从数字化档案与现代化管理,专业化、普及化的技艺传承模式和合作研究提升学术水平三个层面提出蒙古唐卡预防性保护对策建议,以期为蒙古唐卡创造良好的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环境。

  • 基于非遗保护视域下民族体育的传承与开发 2020-06-01

    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呈现明显的两极分化性,虽经多方努力,但收效甚微。为了保证体育非遗的可持续发展,在具体的保护中应遵循其原生态性、文化整体性、空间区域性原则;利用传承人传承、博物馆传承和国家政策保护的方式,形成三方合力保护,并善于创新传承方式,积极开发体育非遗的教育、文化与经济价值,为体育非遗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空间环境。

  • 从视觉完整性简析世界文化遗产的完整性评估与保护 2020-06-01

    近期关于世界遗产视觉完整性的讨论,鲜明地反映出当代社会不同群体在遗产保护和发展关系问题上不同的态度和取舍。伴随着当代社会和经济环境的不断变化及其对城市景观的重塑,对历史的全盘保护是不现实的,而是需要一种有选择性的标准和方法进行判断。在现有国际原则基础上,我们应注意到文化遗产完整性的概念已超越了物质性要素,而包含有多种非物质的内涵。对文化遗产完整性的评估,需要根据遗产的价值标准、遗产类型和遗产主题,深入探讨完整性可能的构成要素,同时,需要将保护策略和更广泛语境下的遗产地发展策略结合起来。

  • 当代语境下古镇非遗保护与传承的实践路径 ——以昆明官渡古镇为研究对象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历史文化古镇的一张名片,随着市场经济和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古镇非物质文化遗产也被囊括到旅游产业中作为文化资源进行开发。如何在新的语境下,始终保持非遗的在场,成为政府、学者与民众所关心的话题。近年来,昆明官渡古镇从区域地理位置出发,因地制宜,在非遗保护与传承方面探索出一条既符合社会发展需求又契合非遗本身的发展之路,即文化空间构建、家园遗产重塑和发展遗产旅游三条实践路径。文化空间的构建保障了古镇非遗生存的社会文化空间;家园遗产重塑有效地带动了当地居民和游客对古镇非遗保护与传承的积极性;遗产旅游的发展可以对古镇非遗进行有力宣传,同时也为非遗保护与传承积累资金,这三条具体路径为其他区域的古镇非遗项目的保护与传承提供了可供借鉴的实践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