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2941 条数据
-
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依托的文化创意产业初探 ——以峨眉山-乐山大佛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地为例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作为中华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蕴含的历史文化价值和旅游价值逐步为大众所知。乐山-峨眉山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地的旅游资源丰富,每年吸引5000万次左右的中外人士到地参观。而依托四川国际旅游博览会的国际性会议,该地的国际影响力也得到了逐步提升。开展合理、可持续面向国际的开发受到高度关注,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依托的对外文化产业,正成为新的商业机遇点。
-
非遗融入当代生活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培计划上海高校优秀成果展开幕 2020-06-01
7月19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以下简称“研培计划”)上海高校优秀成果展在大世界二楼展厅开幕。作为2018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的重要宣传项目。
-
机遇、困局与出路:2003年《公约》框架下的非遗传承* 2020-06-01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及相关国际文书中强调社区参与的重要性。但在具体的非遗保护实践中,社区却遭遇如何参与的困局。在《公约》框架下"遗产化"的过程中,非遗传承获得了新的机遇,但同样也遭遇了新的问题。《公约》理想与社区、群体、个人的认知之间存在鸿沟,需要有恰当的桥梁,而知识分子可以发挥重要的中介作用,调动非遗利益相关者的积极性。文化中介工作如何与国家行动区别,真正发挥社区、群体、个人在非遗传承中的主体性,可以借鉴"遗产共同体"模式,进一步完善《公约》的非遗保护范式。
-
非物质文化遗产刑法保护的偏误与匡正 2020-06-01
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提倡利用刑法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观点受到认可与推崇。然而,非物质文化遗产刑法保护的理论片面理解了法益保护理论、谦抑性原则等刑法理论,对非遗刑法保护的正当性存在误解。同时,忽视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殊属性,误解了我国刑法相关规定,不当给予非遗传承人以特殊刑法保护。刑法并非一部适合保护某类文化的部门法;应强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行政保障和激励机制,方能实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最佳保护。
-
论传承人流动与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2020-06-01
传承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和技艺的承载者和传递者,是非遗传承的主体。非遗传承人因为文化身份及个体差异而呈现不同的流动模式。代表性传承人的流动形式和方向比较多元,却富含行政色彩和受到国家力量的制约。非代表性传承人的流动是少数民族文化与异文化交流和碰撞的代表,也是影响后续代表性传承人遴选的重要因素。一般性传承人的流动较为常见,且规模庞大,足以影响非遗传承的文化生态和社会根基。传承人是实现非遗传承的关键,传承人的流动势必对少数民族非遗保护带来诸多影响。发挥其正面影响,避免负面效应,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合理引导传承人流动,提倡有益于非遗保护的流动行为;加大对少数民族非遗保护的投入,尤其是传承人的扶持和培育力度;加快民族地区乡村振兴战略的步伐,为民族地区留住传承人。
-
文化经纪与活态遗产培育:比利时豪特姆年市及《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的相关问题 2020-06-01
如何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问题上进行反思,使乡村的行动者能够应对当前的现实和发展,是一项挑战。“豪特姆年市:圣利芬斯-豪特姆冬季集市及畜牧市场”是比利时2010年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遗产项目,反映了乡村背景下露天市场的集市和畜牧市场文化。从长远来看,关于项目最近(列入名录之前和之后)和当下的演变,应在更广泛的制度背景下加以考虑。考察该项目的演变,可以探讨调动非遗保护范式和/或遗产价值评估方法对其发展是否有益;反思通过短链或长途贸易产生的“集市”模式在21世纪的意义,特别是面临的与动物有关的问题。通过与《实施<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业务指南》新增的第六章及处理问题的成果导向框架相结合,该项目也可以体现遗产概念或当代保护方法如何发挥作用。
-
基于不同呈现类型的非遗与科技融合发展思路 ——以常州非遗为例 2020-06-01
文章分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所具有的“非物质性”,及其与具有“物质性”的其他类型的文化遗产间的区别与联系。指出非遗发展的传统思路中因为忽略这种区别与联系因而存在局限性。根据非遗的特性,提出可以采用一种新视角来思考其发展问题,即:通过对非遗价值不同呈现形式的分类,有针对性地将其呈现过程与科技融合从而有效地体现其价值,达到继承与发展非遗的目的,并以常州地区的非遗为例,提出了不同呈现类型的非遗与科技融合发展的思路。
-
文化和自然遗产日:贵州京剧院精彩演出亮相天河潭景区 2020-06-01
6月13日,在2020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到来之际,为进一步提高人民群众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识,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营造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良好社会氛围,贵州省、贵阳市积极响应文化和旅游部办公厅近日印发的《关于开展2020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宣传展示活动的通知》,开展了一系列非遗宣传、展示活动。京剧在贵阳的传承、发展已有100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