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分类

按类别分组
文献(273)
按栏目分组
非遗文献(273)

共检索到 273 条数据

  • 沉浸式体验非遗之美 2020-06-01

    紫金奖•第二届中国(南京)大学生设计展特别设置了大运河文创非遗展区。扬州雕版印刷、宝应乱针绣、仪征白沙窑、太平泥叫叫、金坛刻纸等十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及其代表性传承人,在展会现场向观众展示非遗文化的魅力。发源于镇江华山的民间玩具“太平泥叫叫”虽是小物件儿,制作工艺也不算复杂,却凝结了劳动人民的智慧。

  • 巴渝巫文化衍生品研发策略探析 2020-06-01

    针对巴渝巫文化的文化主题,对巴渝巫文化的现代文化衍生品进行创意设计研究,解决了传统巴渝巫文化濒临灭绝和弱化的问题,大大提高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可持续生态保护水平。本文在进行文创衍生品保护性开发方面,做出了一个行之有效的思考路径和设计策略方法。这对其他非遗文化做出文创产品研发也有着很好的借鉴意义。

  • 老北京面人的国潮改造法 2020-06-01

    郎佳子彧是北大学霸,作诗,画啟唱歌打篮球。他是综艺达人,参加《最强大脑》成明星选手。但郎佳子彧最闪亮的标签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人郎第三代传承人,他在抖音上发布“哪吒”、“一禅小和尚”等喜闻乐见的面人形象,吸引许多扮丝。郎佳于彧3岁开始学做面人,专注20年,已创作出5000余件作品。他积极尝试"新题材老手艺"、"老题材新做法"和前卫的抽象创作,将古老的面人艺术做出新意。2019年9月,郎佳子彧被新浪新闻邀请主持《国潮改造家》,宣传非遗文化,打造老手艺作品的“国潮”之美。

  • 赤水市提升非遗品牌助推乡村振兴的几点思考 2020-06-01

    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强调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实现乡村的全面振兴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文化品牌的建设是助推乡村振兴、促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重要途径。本文从赤水非遗文化品牌的提升打造为切入点,通过对赤水近年来非遗品牌建设的现状、做法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结合实际情况思考赤水非遗文化品牌打造的措施和方法,从而为非遗助推赤水乡村振兴提供路径参考。

  • 博物馆天然适合非遗文创产品开发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千百年来一直处在"活态"的发展变化之中,生生不息。但是,近年来,虽然越来越受到国家和社会的重视,但是非遗发展现状却不容乐观。以河南省开封市为例,开封作为八朝古都和著名的旅游文化城市,拥有二十余项各级非遗项目。然而开封市的非遗发展却一直没能收到很好的成效,这与其对非遗资源的开发力度不够、开发不得法都有脱不开的关系。文化创意产业的火热发展给我们发

  • 财政支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建议 2020-06-01

    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自古以来就是北方游牧民族生息繁衍的地方,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留下了弥足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笔者通过调研发现,为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各级财政一直高度重视非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每年加大经费投入,用于非遗代表性项目保护资金补助、传承人补助、非遗名录项目展览展示经费及非遗传承人业务培训等经费

  • 在创新发展中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 2020-06-01

    近年来,兴安盟盟委行署围绕加强兴安文化建设,扎实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基础性建设工作,实行政策性扶持和生产性保护并举,探索项目性保护和整体性保护相结合的现实路径,推动全盟非遗文化保护呈现出主体多元化、措施多样化、内容多面化的良好态势,一大批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项目成功申报了兴安盟、自治区、国家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一些独具特色的兴安盟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了长足保护与发展。同时,盟委行署充分调动社会各界积极性,不断巩固抢救保护成果,着力提高保护传承水平,进一步加强非遗人才培养和文创产品研发,推动兴安盟非遗事业可持续发展。

  • 保护非遗“活化石” 传承“活态”民族文化 2020-06-01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其中承载着承上启下、延续发展的重要意义。对于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文化凝聚力和加快现代文明建设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中,非遗传承人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产生、传承和发展的“传递者”和“接力棒”。他们把从上辈的“老艺人”那里学到的传统文化知识和传统技艺的精髓,通过自身的言传身教,进行着非遗文化的传承。没有了非遗传承人,非物质文化遗产将面临失传和消亡,非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就失去了它的“根与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