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131 条数据
-
文化活旅游火 2020-06-01
近年来,在文旅融合的趋势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作为重要的旅游资源备受关注,"非遗+旅游"如火如荼。贵州作为非遗大省,长期以来在非遗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上积极探索,既有效延续了非遗的生命力,又增强了文化旅游的向心力。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特推出"跟着非遗游贵州"系列报道,本期推出"非遗+演艺"篇,一起看文旅融合绽放的亮丽风景。
-
盛会落幕 非遗正青春——第七届中国成都国际非遗节成功举办 2020-06-01
传承多彩文化,创享美好生活。多元文化交流互鉴碰撞出的奇妙火花,成就了一次难忘的非遗之旅。2019年10月17至22日,第七届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在成都举行。6天的非遗狂欢,共吸引了570余万人次来到现场"打卡",线上覆盖人群达1.9亿人次,非遗以多样的形态定格在大众的视线和记忆中。500余家参展单位现场销售5000余万元,签约金额超1亿元。1个主会场和28个主题分会场加上社区共开展各类活动830
-
非物质文化视野下的中国传统戏曲 2020-06-01
8月11日,车文明教授分别以"非物质文化视野下的中国传统戏曲""中国戏曲文物研究综述"为题,为国家艺术基金2018年度艺术人才培养资助项目"中西部地方戏曲评论人才培养"学员授课。扎根田野调查、讲台教学、学术研究数十载,车教授一直潜心探索中国戏曲的话语体系,在非遗视野下重新审视中国传统戏曲,意义非凡。戏曲是非遗项目里非常重要的一大类型,截至2017年6月,中国已有39个项目跻身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总数位居世界第一。其中戏曲类有昆
-
齐守成:民俗专家谈 “非遗” 2020-06-01
民俗是千百年来流传积淀的传统文化。所谓民俗就是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它起源于人类社会群体生活的需要,在特定的民族、时代和地域中不断形成、扩大和演变,为民众的日常生活服务,日积月累形成了具有浓厚地域特点的民俗文化。说到这里我们不得不承认辽宁的民俗文化非常接地气,其精华就是已经被国家和省市政府批准的100多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以下简称非遗)。近日,我们采访了辽宁民俗专家齐守成先生,听他讲讲民俗和非遗的话题
-
杭州市首届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体育大会圆满落幕 2020-06-01
近日,杭州市首届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体育大会在江干区圆满落幕.本届大会由杭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江干区主办,包括节目展演、项目展示及游戏竞技三个环节,集中现场展演《幸福莲响》《淳安竹马》等全市8个非遗传统体育项目;静态展示王星记扇、江干古木船等31个非遗项目;举行钻长凳、踢“房子”等7个非遗传统游戏项目.全市13个区县市800余人参演,5000余位市民现场观摩体验.
-
传承 弘扬 发展 江西非遗在全国第八届非遗联展中喜获四金一银 2020-06-01
绿柳如烟的六月,全国第八届非物质文化遗产联展在“秀山轻雨青山秀,春光甲天下;香柏古枫古柏香,花香撒九州”的云南昆明拉开了帷幕,联展以“多彩非遗,美好生活”为主题,共有江西、安徽、贵州、云南等20个省(区、市)的102个非遗项目入选参展,其中国家级项目47个、省级项目36个、市(县)级项目19个,涵盖了传统技艺、传统医药、传统戏曲类等类别。
-
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和问题研究——基于国家级非遗项目和代表性传承人的分析* 2020-06-01
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分析少数民族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和传承人的申报、入选和呈现情况,能够基本了解和认识各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进而发现问题,总结经验,更好地推进中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
-
“非遗”的“抖音”现状解析与路径优化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是指被各群体、团体及个人所世代传承的非物质形态的文化遗产。非遗通常被分为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曲艺、传统美术、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传统技艺、传统医药和民俗十个大类。 [1] 与物质文化相比,非遗是必须依托于人的活的文化,其特点是活态流变,并体现独特的人文情怀。但由于其单一的传承方式以及单调的传播方式,在现代社会中成为了传统文化最脆弱的部分。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并根据时代的发展进行相应的改进与创新,有利于维护我国文化的多样性,建构富有中华民族特色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