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6349 条数据
-
道州龙船信仰习俗“非遗化”调查研究 2020-06-01
湖南道州龙船信仰习俗本是源于先民的自然崇拜与祖先崇拜,在当代大力开发并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背景下,道州龙船信仰习俗逐渐走向合法化,其现代传承是由政府、地方精英与当地民众等多重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然而,当民间传统文化尤其是信仰文化“非遗化”,并成为市场资源时,民间信仰也面临着不断被国家政治、地方力量以及现代学术等加以干预、建构的情况,民间信仰的“非遗化”成为一个值得我们认真思考的问题。
-
由电视纪录片《侗族大歌》探寻侗戏非遗的多维价值 2020-06-01
非遗类电视纪录片是以传承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实践目标,以纪录片特有的镜头语言和影像风格将非遗文化的历史脉络、文化情怀和美学意蕴直观地呈现给观众,最终唤起观众对非遗文化的情感认同与价值认同[1]。《侗族大歌》是由贵州省委宣传部与五洲传播公司联合出品的侗族音乐舞蹈类非遗电视纪录片,该剧从歌师潘萨银花教村寨里的人唱侗歌、跳侗舞开始,邀请国家级侗戏代表性传承人杨开元教授为学术总顾问,通过侗族音乐舞蹈非遗项目传承人个人形象与内心的刻画,全景式展现了人与人、人与侗戏、侗戏与社会间密不可分的关系,让观众真切地领悟到侗族音乐舞蹈非遗所承载的民族精神,在侗族音乐舞蹈非遗文化自省中对生命的价值和意义进行哲思。
-
“非遗”传承人权利保障机制地方法制评述:兼论“非遗法”的反思与完善 2020-06-01
《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非遗法")颁布实施以后,我国已就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传承人权利保障相关问题进行地方法制实践。这些地方立法不仅保留了"非遗法"相关规定之精华,同时亦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创新。这些地方法制的做法不仅具有正当性,还具有诸多亮点和启示。为缓解非遗领域不同位阶法律适用冲突以及平衡、协调非遗传承人权利与义务之间关系,"非遗法"应就非遗传承人权利保障机制等问题进行规定,以最终实现非遗法律体系形式功能与实质功能的统一。
-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公共文化服务创新 2020-06-01
作为文化大国,和"非遗"大国,我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一直较为重视,发展至今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新时期,服务型政府的新理念给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提出了新的要求,尤其是公共文化服务的提供者,即政府应当在这其中起到实质性的主导作用.应当看到目前我国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中尚存在的突出问题,一是物质文化遗产数目、种类较多,但影响不大;二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财政保护出现中央与地方的失衡;三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固化,方式单一.基于此种问题,本文从目前公共文化服务创新角度,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改进建议,以期完善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公共文化服务水平.
-
非遗主题IP:传承、活化与当下年轻受众群体之间的共生关系 2020-06-01
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厚植于传统文化的土壤,承载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在技艺和记忆。非物质文化遗产主题IP,是在坐拥文化"富矿"的基础上,注入当下设计的审美内涵,将非遗资源优势用现代的媒介语言进行转化,结合当下年轻受众群体时尚化、年轻化、追求个性的消费审美趋势,从视觉基因和精神基因两个角度探讨非遗主题IP衍生品的设计。本文基于前期调研的基因路径转换理论和方法,一方面从独特的内容角度出发,挖掘非遗主题IP设计的魅力所在,一方面从审美意涵出发,开发非遗"族群"背后的情感共鸣,进而结合新技术的应用和年轻受众群体的消费习惯和审美趋势,探讨衍生品发展和文化产业效益与年轻受众群体之间存在的共生关系。
-
四川兴文苗族旅游扶贫情景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 2020-06-01
民族地区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通常被作为重要的旅游资源进行开发,有时产生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冲突;基于四川省兴文县苗族旅游扶贫案例的研究发现,在民族地区旅游扶贫情境下,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为扶贫攻坚提供资源支撑,通过合理的政策规范和市场引导,采用节事活化、景区集中展示和非遗街区建设三步走的策略,能够实现非遗保护、旅游开发、精准扶贫三者之间的有机统一。
-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创意产品开发传承与推广研究* 2020-06-01
本文探索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发展传承过程中的诸多问题,对其进行有效的活态化研究,用数字化创新设计为其生存发展提供驱动力,提出了在数字化时代文旅融合视野下非遗发展的具体策略,以文旅结合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多样化传播与传承,并以嵩山木板年画为例,打造适合河南本土文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小镇。
-
威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市场推广研究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人类社会的文明,是世界文化多样性的体现。,以威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例,分析其现状及推广存在的问题,提出加大非遗市场推广力度,多样化非遗市场推广方式,提高对非遗重视程度,改变非遗传承人传统生产盈利方式,将非遗与旅游项目充分融合等相应的对策建议,进而达到大力推广威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