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分类

按类别分组
文献(6349)
按栏目分组
非遗文献(6349)

共检索到 6349 条数据

  •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融合发展的嘉兴实践 2020-06-01

    紧抓全面融入长三角一体化首位战略、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深入实施、禾城文化复兴战略打响三大机遇,实施"五大工程",打造非遗保护传承的"嘉兴模式"、非遗开发利用的"嘉兴现象"、非遗融合发展的"嘉兴经验"引导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融合发展是加快形成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抓手,要进一步挖掘其内涵,为促进文旅产业蓬勃发展注入新生机。嘉兴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江南文化之源,也是吴越文化传承地

  • “非遗”扶贫广义虚拟经济语境下湘西苗绣技艺的传承与保护研究 2020-06-01

    随着国家精准扶贫政策的推行,文化扶贫被日益推上日程,尤其是具有广义虚拟经济属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了扶贫新亮点,既助力贫困地区脱贫摘帽,发展特色文旅产业,又承启本土传统手工艺精神,彰显文化自信以创新式传承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这种境遇下,从"非遗"扶贫的背景着力研究湘西苗绣的传承特色及遭遇的瓶颈,提出既要做到产业发展的同时不违背手艺的"手工本性",又要将两者有效结合而不影响传承保护的"活态本性",寻求切实可行的建设性传承保护对策。

  • 海上“丝路”的“非遗”印记 ——精美的龙泉青瓷 2020-06-01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不仅有大量蜚声世界的物质文化遗产,如长城、敦煌莫高窟,还有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今天,我要和同学们分享的不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京剧、昆曲、皮影戏等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而是带有航海特色的"非遗"瑰宝。现在你来和我一起看看吧!唐代以来,特别是"安史之乱"后,陆上丝绸之路逐渐衰落,相应地,海上丝绸之路日益活跃起来,成为中外文化交流、外贸交易的主要途径。

  • 非遗烹饪技艺创新融合促进传统饮食健康化 2020-06-01

    中国烹饪技术源远流长,技艺精湛,众多食品烹饪技法均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传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烹饪技艺进行创新融合,既能达到保健、养生的目的,又能很好的传承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值得深入研究和实践。根据笔者多年的研究和实践,众多非遗烹饪技艺需要创新以便适应现代人们的饮食需求。比如在非遗烹饪技法中,腌制带来的高钠摄入可以通过改良风干技艺得到缓解;高脂高糖饮食—比如佛跳墙、甜品等,可以通过替换食材,增加维生素、矿物质丰富的食品得到改善;传统的低纤维素饮食模式,则可以通过增减、合理搭配食材得到缓解,通过对非遗烹饪技艺的创新融合来调整、改进传统饮食的不健康之处,让人们更加健康的生活。

  • 新媒体时代短视频对非遗文化传播的影响研究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中华民族宝贵的民族精神财富,在当代社会的发展中仍具有一定的价值和意义。在新媒体时代背景的影响下,如何充分利用各种新式视频技术的优势,彰显出非遗文化的价值,从而更好地满足国民的精神文化需求,成为许多人重点关注的问题。由此可见,研究新媒体时代短视频对非遗文化传播的影响具有积极的社会意义,本篇文章在剖析新媒体的基础上,提出传播非遗文化的举措,希望能够对相关的工作人员产生一定的启示。

  • 贵州省非遗传统舞蹈旅游开发的创新路径研究 2020-06-01

    立足于保护、传承和发展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集相关政策法规、专业知识、商业模式。聚焦贵州省非遗传统舞蹈旅游开发,以实现其良好与长远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目标。在客观数据的基础上对贵州省非遗传统舞蹈进行旅游开发存在问题成因、模式特点对比等进行科学分析,分别从宏观引导层面和微观操作层面给出对应的解决方案,以求获得具有创新性的旅游开发路径建议。

  • 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纳入职业教育体系 2020-06-01

    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和文化场所。” 2005年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确立了非遗保护的“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明确职责、形成合力”的基本原则。

  • 现代语境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表达与叙事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存续一般是建构在地方性表述之上的,而在现代语境下,这种表述正在受到冲击——在传统与当代、地方化与全球化之间,面临着存亡与变革的抉择困境。非遗正从社会文化场景中脱离出来,成为通俗化的表达,并有沦为现代艺术表达的附庸之忧。因此,面对现代语境下表达与叙事的困境,非遗保护应当持有更为审慎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