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安采茶戏
浏览量:140次 发布时间:2019-11-21 22:39
亦称“高安丝弦戏”“高安锣鼓戏”,是在早期的高安民间灯歌、灯彩和傩舞等民间艺术的基础上,吸收了本地的瑞河戏、锣鼓戏等剧种的有益成分从而形成的一种传统表演艺术。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戏剧类。
每逢春节,高安茶灯、板凳龙盛行,花灯表演有简单的人物角色,小丑小旦弄歌弄舞,取闹逗乐观众。直至民国初年,这种花灯登台表演,逐渐吸收清江锣鼓班的《补背褡》《卖棉纱》等三脚小戏,产生了高安丝弦戏。高安丝弦戏采用一些流行于高安民间的灯歌小调加上舞蹈动作进行演唱。这些灯歌小调共有几百首,曲调丰富多彩。其特点是旋律优美,通俗口语化,富有生活气息。唱腔音乐包括灯歌小调、民歌小调、小花调和本调等。1931年左右,高安丝弦戏进南昌演出,向南昌采茶戏学习编演传本大戏,又增加须生、老生、婆旦(花旦)和霸道(花脸)四个行当,形成七子班。
高安采茶戏代表性剧目有《铜钱歌》《数螃蟹》《补背褡》《锄棉花草》《王瞎子裁衣》《瞎子伸冤》等。高安采茶戏传统小戏《四九看妹》于1959年受到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赞赏。传统大戏《孙成打酒》获1979年建国三十周年省级优秀剧目奖和全国剧本一等奖。现代大戏《木乡长》于1995年奖得国家“五个一工程”及“文华新剧目”等奖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