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95 条数据
-
闽中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活化利用研究 ——以三明大田板凳龙为例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最原始、最真实、最民族、最鲜活的遗产文化,是旅游资源开发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而通过活化的途径有效利用旅游资源才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最根本、最有效的保护。闽中三明大田的板凳龙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何有效活化利用与保护,是本文研究与探索的重点。本文从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化利用的视角,以剧场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支撑,探讨非遗活化利用因素,为非遗的保护与开发开拓了新的研究视角,是一次有益的尝试。
-
非遗传承:地方戏曲进校园的区域样本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以人为本的活态文化遗产,它强调的是以人为核心的技艺、经验、精神。随着传统文化热潮的推进,越来越多的学者在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开发的研究与实践工作。近年来,我们从组织机制、课程建设、教材研发、课堂教学、活动开展等方面系统地展开非遗传承进校园,为非遗文化在校园传承积累了宝贵经验和可以参考的模本,达到了培植学生对非遗文化兴趣、传递非遗文化、引领了解非遗文化内涵、提高丰富学生非遗文
-
文教融合中地方高校推动区域非遗传承的实践 ——以武汉纺织大学为例 2020-06-01
[研究意义]地方高校是区域文化中心,聚集了区域内众多资源,是区域文化建设的重要驱动力。地方高校所具备的人力、物力、智力和学科融合、科研平台、学术氛围等优势,为区域性非遗的传承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但文教融合中地方高校推动非传承的实践研究较少。文章以武汉纺织大学为例,分析了地方高校推动区域性非遗传承,实现文化和教育深度融合,以期对地方高校推动区域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实践研究者者起到参考借鉴作用。[研究方法]文章通过经验总结法、案例分析法、田野调查等方法,对地方高校推动区域非遗传承的可能性,武汉纺织大学推动区域非遗传承的实践进行研究。[研究结果]地方高校的职能契合了非遗传承的需求;地方高校的参与提高了非遗传承的能力;非遗保护传承提升了地方高校办学水平。探索出"科学研究为基础、教育教学为抓手、创新开发为途径、保护传承为目标"地方高校推动区域非遗的系统化保护传承之路。
-
东江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SWOT分析* 2020-06-01
东江地域位置特殊、流域文化璀璨,形成地域特色明显的东江文化,它是中原文化与移民文化交融的结果。文章运用SWOT分析东江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其优势在于客家文化特色、群众基础扎实;劣势是活态流变、项目脆弱,表现形式单一、传播方式陈旧;但是存在非遗平台搭建,新媒体发展、新技术应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机会;威胁来自项目同质化、现代化、工业化冲击。运用SWOT分析,构建非遗SWOT矩阵,即以东江流域丰富的非遗资源为优势,依托政府、社会平台,利用新媒体、数字技术、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机会,实现跨界融合发展。
-
刍议图像时代非遗民间文学传播的新形态 2020-06-01
民间文学是不同于作家文学、通俗文学的一门独特的语言艺术,它作为独立于官方文化与作家文学之外的一种民间文化形态,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其集体性、口头性与传承性特征与当下图像传播形态具有较高的契合度。图文书、图画书出版,影视传播,动漫游戏传播,"3R"传播,民间文学智库传播是当下图文时代非遗民间文学传播的新形态和新方向。由此,既可充分挖掘民间文学的内在潜质,实现民间文学的跨媒介融合传播,拓宽传播渠道以利于我国非遗文化的传承;又可以丰富图像传播的内容和内涵,推动图像传播品位的提升。
-
融入柳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创产品设计研究 2020-06-01
随着文化产业的发展,对文创产品设计的要求越来越高,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到文创产品设计中,是一种保护、传播和推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效办法。本文通过分析柳州的非遗和文创产品现状,找出柳州文创产品设计中存在的问题,以柳州非遗文创产品为新的设计思路,结合实践的设计案例,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设计方法,探索符合当代人审美和需求的柳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创产品设计思路。
-
宁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中回族武术现状及传承策略研究 2020-06-01
宁夏回族自治区是回族武术传承和发展的主要地区,其中孕育了四大著名拳种:杨氏教门拳、何家棍、鱼尾剑张家枪。它们已经被列入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经验告诉我们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说明其具有杰出的价值、突出的代表性,更重要的是它存在着生存的濒危性。文章从它们的传承现状及传承过程中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从"一校一拳""数字化保护""段位制推广"等方面对宁夏非遗回族武术的传承策略进行了探讨。
-
苏州泥塑艺术融入中小学美育传承研究 ——以“狮陶坊”艺术实践工作坊建设为例 2020-06-01
苏州泥塑历史悠久,造型和色彩风格独特,具有显著的苏州地域文化特征,是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自古以来,它的延续、发展多是家族继承,形式和传播已近瓶颈。随着全球化的深入,由于其对文化超强的融合与渗透,使得其在物质文化丰富的今天面临文化断裂的危机,这也正是非遗文化传承所普遍面临的问题。本文通过对艺术实践工作坊建设工作的剖析,为非遗文化的传承寻找新的途径,并通过学校美育寻找对策,提出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