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95 条数据
-
高校图书馆民间文学类出版物在“非遗”保护传承和服务创新中的载体价值及其实现对策 2020-06-01
非遗之首的民间文学(口头文学)最为集中、最为直接地体现着民族文化精神,其保护和传承意义重大。国家法律明确图书馆可以根据自身的业务范围,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和传播。高校图书馆收藏的民间文学类出版物是其文献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间文学类非遗保护传承的重要载体。因此,在分析高校图书馆及其收藏的民间文学类出版物在非遗传播中的优势的基础上,探讨其在民间文学类非遗的保护传承和服务创新中的载体价值及实现对策。高校图书馆与政府、民间团体形成合力,对进一步推动民间文学类非遗的保护传承和服务创新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
论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传承的复合主体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传承对中国文化遗产的保护具有重要作用,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传承过程中,需要建设一个系统性的“复合主体”。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传承的“复合主体”是由非遗传承人、政府和文化事业机构、学校、企业和社会共同合成的一个有机整体,这些组成主体之间彼此互相依赖、联动互通,具有行动关联性。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传承过程中,“复合主体”充分发挥教育的作用,利用好地方非遗资源,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从而完成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传承创新。
-
面向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的文化产品创新设计策略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保护的目的是保持文化的多样性,对非遗文化进行适度开发利用,可以让非遗更好地传承下去。非遗文化产品是指能够体现出某种非遗文化特质,供人们购买消费,引发人们文化认同的文化产品。针对大多传统非遗产品已经脱离新时代人们物质、精神生活需求的现状,提出借鉴模因论思想对非遗文化资源进行创新设计,从非遗产品的功能、使用情景、用户审美、材料应用、题材故事等角度出发加以创新,使非遗文化产品适应新时代的需求,重新走入人们的生活。以婺源三雕为案例研究对象,深入探讨非遗生存状态评价及保护与开发策略。
-
传承人的视角:重庆彭水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保护与发展研究 2020-06-01
通过对彭水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的调查,分析彭水非遗传承人所面临的实际情况,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问题,并提出政府提供经济资助,公益性组织或个人对非遗传承人提供帮助,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的生产实践性保护,以及加强制度建设与管理、加强非遗传承教育等对策建议。
-
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高校的传承与保护*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是基于目前传统文化保护链条断开的前提下提出的,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首先要探索其传承的意义,以及传承与保护的途径。在这样的情况下,高校教育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可以依靠自身力量与高校学生,传承中华非物质文化遗产,并对其进行创新性保护,不断发展。本文将从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高校中传承与保护的意义与途径两大方面进行分析,为非遗的传承与保护提供一些新的思路。
-
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传播平台构建思考 2020-06-01
采用数字化技术保护与传承传播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是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可持续发展有效路径。以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赡的区域——浙江为例,提出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传播的平台要素包括海洋非遗资源的采集、数据库的建设以及展示;同时应发挥政府为主导、建立融资管理和加强传播宣传等策略,管理与运营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平台。
-
河北非遗手工艺传承发展与乡村振兴战略研究* 2020-06-01
传统工艺作为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人文价值和实用价值,这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规划纲要》关于"制定实施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的精神中已有充分体现。与其同期,在党的十九大会议上首次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不仅对"三农"工作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也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当然,也是新时代背景下,河北非遗手工艺传承发展与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命题。本课题研究是以国内外专家、学者对"两大振兴"发表的重要观点为启示,以河北城乡二元结构矛盾突出为着力点,以非遗手工艺助力乡村振兴实践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为导向,以探寻河北非遗手工艺保护、特色、队伍、创新等方面路径及对策为目的,力求为河北乡村振兴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理论支持。
-
非遗视角下独竹漂传承保护探析 2020-06-01
以实地调查和文献资料为研究基础,对独竹漂的传承保护现状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认为从非遗视角下独竹漂已经具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实力,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对独竹漂的传承保护具有重要意义,由此提出了具体的建议,为独竹漂的传承保护提供参考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