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分类

按类别分组
文献(202)
按栏目分组
非遗文献(202)

共检索到 202 条数据

  • 朱仙镇木版年画传统文化内涵与当代审美困境探析 2020-06-01

    朱仙镇木版年画从色彩、构图与形象上都包含了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内涵,但在现代技术发展及审美变迁的冲击下逐渐失去市场。探寻其背后的原因可见,由于时代审美风尚变迁和人们的审美心理改变,朱仙镇木版年画不再具有传统的情感寄托价值,年画背后所体现的"人—物"情感连接在现代社会遭遇断裂,这也使朱仙镇木版年画陷入当代审美困境。作为中国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朱仙镇木版年画在当下的传承者也正积极寻求创新,力求走出当下的审美困境,使非遗文化重新焕发现代活力。

  • 传承与重构:民间文学与中国电影 ——以江苏省国家级“非遗”民间文学项目为例 2020-06-01

    本文以"白蛇传传说""梁祝传说""董永传说"等在江苏民间广为流传且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的民间文学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在中国电影中的呈现及重构方式,探讨民间文学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中国电影之间的关系。一方面为民间文学类"非遗"项目的传承与保护拓展新的视野与角度;另一方面为中国电影更好地开掘独具民族特色、彰显时代特征、具有强文化传播属性的"中国故事"提供一种参照。

  • 非遗视野下民间饮食习俗舞蹈的保护与传承——评《中国饮食娱乐史》 2020-06-01

    饮食文化类非遗项目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是我国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餐饮行业逐渐注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饮食类项目在非遗名录中的占比进一步提高。传统饮食文化中常伴随着歌舞,以乐舞侑餐,不但体现各民族的民族特色、自信自强和热情好客,而且能传达民族敬畏自然、与人为善、爱好和平的思想信念。在全民关注非遗保护的今天,探究民间饮食习俗舞蹈的保护与传承有重要现实意义。瞿明安、秦莹共同编写,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出版的《中国饮食娱乐史》以历史发展为写作线索,讲述了从先秦时期到现当代的饮食娱乐文化,可为民间饮食习俗的相关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 我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的历程、困境及发展策略 2020-06-01

    运用文献资料法、田野调查法等,对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进行研究。我国体育非遗传承主要经历滞后而松散的传承保护阶段、纳入"非遗"话语体系后的快速发展阶段,面临的困境有:尚未形成独立的身份和统一的认识;"师徒制"传承保护方式面临挑战;传承保护境遇不平衡;大量项目传播力不足;多元传承保护主体彼此隔离。建议:加强对体育非遗内涵与外延的认知;对传统的传承范式进行创造性转换;缩小传承保护水平差异;从文化自信的高度提升项目影响力;实现多元传承主体的协同联动。

  • 新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外译的跨文化传播策略 2020-06-01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是中华文化瑰宝,其外译与跨文化传播是新时代"兴文化"的重要环节,也是展现文化自信和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手段。本文以语料库分析为依据,以拉斯韦尔5W传播模式为理论视角,设计了中国非遗外译跨文化传播的四大策略,以期为新时代非遗外译与跨文化传播研究提供借鉴。

  • 传承“非遗”之我见——以传统舞蹈为例 2020-06-01

    自2000年左右,我国正式启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保护和传承工程以来,通过组建机构,架构体系,颁布法规,设立节日,确定项目,确认代表性传承人等举措,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效,被国外同行们誉为“‘非遗’保护的中国经验”。不过,我们也应清醒地意识到,就当下“非遗”保护和传承现状而言,传承环节显得非常薄弱,不仅存在的问题多,且传承难度也大,作为“非遗”组成部分的传统舞蹈传承亦然。针对此,本文将以传统舞蹈为例,从“‘非遗’为何”“为何传

  • 非遗研究的中国学术话语构建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是一门亟待构建的学科,其研究方法涉及历史学、社会学、哲学、艺术学等诸多学科。学科之间的差异使得非遗研究领域存在多重话语交叉和误读。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国,我们可以借助对非遗解读模式的探讨,解析当前多学科背景下非遗研究存在的突出问题,进而为中国非遗学术话语构建和非遗保护研究工作推进提供支撑。

  • 2020第四届中国红拳暨传统武术“非遗”保护高峰论坛在西安举行 2020-06-01

    2020年12月19日上午,来自全国的民族体育类教授、博士、红拳传人暨传统武术拳种传人150余人,汇集在西安市陕西省文化馆、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多功能厅召开2020第四届中国红拳暨传统武术(非遗)保护高峰论坛。论坛主题围绕着"红拳暨传统武术‘非遗’保护、传承和发展途径"进行了专题论文讲座。本次论坛由陕西省文化和旅游厅批准,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办,陕西红拳文化研究会承办,西安外国语大学红拳高校科研保护推广交流中心、国家级(非遗)红拳青少年推广交流中心协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