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分类

按类别分组
文献(357)
按栏目分组
非遗文献(357)

共检索到 357 条数据

  • 传播学视阈下“非遗”研究中的主体界定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学作为一门新兴本土学科,在其产生和发展过程中吸收和融合了不同学科的研究理念和方法,分类研究法便是其中的代表。在此研究方法之下的"非遗"主体被整齐地划分为传承主体和保护主体两大类。传播学视角的介入给文化遗产研究带来了新的思考,新媒介环境之下的传承人不止传承主体这单一的身份,他们在"非遗"的传承和传播中承担着更加多元的角色。

  • 黔东南州国家和省级非遗传承人分布结构特征研究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是我国非遗的承载者和传承者,是人类文明的传播者,其均衡培育和发展可进一步促进非遗的繁荣。文章以黔东南州国家级和省级代表性传承人为样本,从批次、类型、年龄、性别、民族和区域等6个方面分析其分布结构特征,以期为非遗传承研究和该区域非遗发展提供依据。

  • 新时代非遗传承人培养模式探讨——以陶瓷非遗为例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也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陶瓷在我国具有长达万年连续不断的历史,它的发展过程蕴藏着丰富的科学技术与艺术内涵。虽然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对陶瓷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但受社会经济发展,产业升级调整等一系列因素的影响,大批陶瓷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以下简称"陶瓷非遗项目")正面临着后继无人和消亡的危险,陶瓷非遗传承人(以下简称"非遗传承人")亟需加强保护。鉴于此,本文结合目前非遗传承人现状,非遗传承人的从业项目、年龄结构、学历层次,分析了政府、高校、企业在非遗传承人保护和培养中的作用,并立足于政府主导、高校加盟、行业参与,创新性地提出"三位一体"非遗传承人培养模式。

  • 文化强国视野下的“非遗”传承人继续教育问题探析 2020-06-01

    非遗传承人继续教育是增强传承人自身文化自信的内在要求,是"非遗"保护性创新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新时代下文化强国战略发展目标的根本要求。通过对"非遗"及其传承人的特殊性与区域性理解、认识,积极探讨"非遗"传承人继续教育的路径,认为"非遗"传承人继续教育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一项持续性工作,对"非遗"传承人继续教育的目标一方面是提升文化知识水平、拓展艺术审美视野,另一方面也是增强"非遗"传承人文化自信的有效手段。

  • 江门市“非遗”音乐文化的发展现状及对策建议 2020-06-01

    江门非物质文化遗产众多,其中"非遗"音乐文化较其他文化更具代表性,具有多项国家级、省级和市级民间传统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江门的传统民间文化包罗万象,具有多种类型,题材也五花八门,深受海外侨胞的喜爱,尤其是"台山广东音乐"入选了国家级非遗项目,江门"非遗"音乐开始走入大众视野。本文通过实地考察法对江门市"非遗"音乐文化展开调查研究,从市级以上非遗名单、以及代表传承人等多个角度进行分析,探究目前"非遗"音乐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困境以及可能存在的发展路径,进而提出相应的改进对策,为江门市文化融合发展的成长提供新思路。

  • 非遗舞蹈的传承路径研究 2020-06-01

    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推进,我们对非遗舞蹈的保护与传承有了新的思考。文章以川北南充地区的非遗舞蹈现状为例展开研究,首先介绍非遗舞蹈传承的背景,再结合实际分析非遗舞蹈传承的现状,并探讨了非遗舞蹈的传承路径。

  • 江汉平原荆河戏传承人的现状调查及保护对策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对非遗传承人生存现状的研究、调查、分析和应对性处理,是非遗研究的重要课题,也是切实保证民间技艺活态延续的必由之路。2006年列入国家级非遗项目的荆州"荆河戏",已有六百余年历史,与汉剧、京剧渊源甚厚,是珍贵的戏曲艺术宝库。在广泛收集荆河戏传承人资料的过程中,笔者从传承人的学艺经历、知识结构、经济收入三个方面进行调查,并从荆河戏传承人生活保障、资料研究、培养模式、经济创收、产业化发展等方面寻找针对性的开发与保护政策,以求在地方戏曲传承人的保护与发展中寻找可适用的对策。

  • 非遗传承人保护及传承机制建设的分析 2020-06-01

    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不仅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造成了影响,而且抑制了非遗传承人的保护及传承工作。为了使上述问题得到有效改善和解决,需结合社会发展的基本情况,来对非遗传承人保护及传承机制中存在的非遗传承人呈断层趋势、重视申报轻视保护、非遗传承人现有认定制度等问题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制定一套系统、完善的对策,这样不仅可以有效推动非遗传承人的保护及传承工作,而且还可以深入挖掘优秀传统文化,有效推动非遗传承工作的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