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357 条数据
-
北京非遗保护与传承呼唤科技创新 2020-06-01
文化遗产包括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物质文化遗产是有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是无形的,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北京非遗保护与传承喜忧参半政策支持体系逐步完善。2014年,文化部发布非遗保护传承的"新十一条",首次从国家层面提出"鼓励非遗衍生品的开发,拓展
-
非遗视域下的扬州漆艺传承人现状研究——以张宇为例 2020-06-01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下文简称“非遗”)视域下,对于像扬州漆艺这样的活态遗产,传承人在对其传递、延续的过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社会经济飞速发展,多种热门行业兴起,无形中影响了扬州漆艺的工艺价值与产业地位,为其可持续发展设置了重重障碍。该文以扬州漆器髹饰技艺项目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张宇为例,剖析其从艺经历、技艺传承等内容,希图略窥以其为代表的扬州漆艺传承人现状,进而探寻出一套规模化、规范化的传承人保护体系,以保证扬州漆艺的传承。
-
杨昌芹:用竹“编”出美好生活 2020-06-01
1月13日,由文化和旅游部非遗司指导,光明日报、光明网主办的2018“中国非遗年度人物”推选结果在京揭晓,贵州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赤水竹编市级代表性传承人杨昌芹入选。发展是最好的传承杨昌芹,一个出生在贵州印江的苗族姑娘,在学习竹编前,背篓和簸箕,是她对竹编的唯一印象。初中毕业后,杨昌芹因家庭贫寒辍学外出打工,一年后,她重返学校。杨昌芹和竹编结缘于2007年,那一年,她作为学校的10名学生代表之一,到赤水学习竹编工艺。学习期结束后,杨昌芹并未返程,而是选择留下来,跟随
-
非遗政策背景下传承人保护现状研究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优秀传统文化的结晶,对于传承弘扬民族文化具有重要作用。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中的关键环节就是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问题,随着传统村落的衰败,非遗传承人现状不容乐观。本文主要是分析当下传承人的发展现状等内容,从政策方面为更好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提出一定的建议。
-
辰河目连戏可持续传承模式探析与构建 2020-06-01
辰河目连戏是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申遗后政府和传承人作了大量的保护与传承工作.2017年依托溆浦县职业中专开办了由30名"00后"组成的"辰河目连戏非遗传承班".本文从新一代传承人的培养角度入手,对辰河目连戏的保护与传承状况作了阶段性总结,从中梳理出存在的短板,并就如何构建可持续的传承模式提出了见解.
-
苏派盆景传承人培养初探 2020-06-01
通过多年的实践探索,主要阐述了苏派盆景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在苏州旅游与财经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传承的做法,构建了“以大师工作室为引领、传承与创新为目标、双导师制模式为特色”的现代学徒制非遗传承人培养模式,以供其他非遗项目的传承工作参考和借鉴。
-
匠人匠心 老树新芽 2020-06-01
用蓝印花布制成名片夹、把猛犸象牙雕刻成手机挂件、以乱针绣的图案装饰围巾……在“苏高新杯”第五届“创青春”中国青年创新创业大赛全国赛江苏非遗展洽会会场,当人们接触到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以潮流、时尚、接地气的模样呈现出来时,不禁为制作者那精湛的工艺以及独特的创新设计所折服。这些作品是商品,也是艺术品,它们的背后不仅蕴藏着深厚的传统文化,也包含着非遗传承人的匠心。
-
文化创意产业链条上的非遗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地各族人民在漫长的历史中经历长期的生活生产实践积累创造形成,并世代流传下来的灿烂成果,是一个民族的文化烙印和智慧结晶。但由于非遗是农业文明时代的产物,许多非遗尽管保留到了今天,仍无法有效地融入现代经济社会,发展和传承遇到了阻碍。自文化创意产业兴起以来,逐渐成为一个国家文化软实力的代表,并以其独特的形态和运行方式与其他产业发生复杂的联系。非物质文化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