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357 条数据
-
非遗传承人培养中现代学徒制运作模式分析 2020-06-01
目前,我国在非遗传承的工作上还存在诸多的问题,为了更好的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出台文件大力支持高校和科研机构参与抢救濒危文化,将学科建设工作和非遗传承相结合,着力培养非遗传承人。培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已然成为我国职业教育的重要工作和任务趋势,在培养过程中"现代学徒制"模式是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尤其是技能传承人的重要途径和方法,对其进行优势和运作模式分析就非常有必要性。
-
社交网络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研究——基于性别的视角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作为非遗传承和发展的重要载体,对其的研究一直以来是非遗关注的焦点。通过对现有传承人的现状和已有研究角度的梳理,不难发现从性别的角度对传承人进行研究在目前相对缺乏。尤其在社交媒体飞速发展的当下,技术赋权使得女性有更多的机会成为数字化社会关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性别的视角下对非遗传承的研究就显得尤其具有价值。本文以此为切入点,在对非遗传承人的性别分布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聚焦传统舞蹈,分析了非遗传承人中女性缺位的原因。同时,结合社交媒体所营造的新的传播环境,对非遗传承人的研究提出一些建设性意见。
-
基于口述史实践下保定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保护研究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种“特殊记忆”,在很多领域(如口头文学、表演艺术)由传承人以“口传心授”的形式代代传递延续。对非遗文化的保护最重要的就是对传承人的保护。非遗传承人群体中的每个人几乎都熟悉本行业的历史沿革及传统技艺是最适合做口述史的对象。保定市作为河北省非遗大市,把口述史理论与实践方法引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保护领域,尤其是对非遗传承人进行严格意义上的口述记录是非常适当和必要的。通过对非遗传承人口述史资料的发掘整理,使之成为在数字媒体时代推陈出新的基础平台以达到保护或者传播非遗文化的目的。
-
他的理解已接近非遗本质 2020-06-01
近期,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的《中国非遗保护启示录》公开发售。该书由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苑利倾力奉献。它的出版为中国非遗研究领域驱走了冬的迷茫,带来了春的讯息。文集共分九章,凝聚了苑利十多年来从事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的心血,全面而深刻地展现了苑利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领域的理论深度与学术厚度。
-
何明之『明』 2020-06-01
作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的重要奠基者,苑利先生除了从事非遗学、民俗学、民间文艺学理论的精研,还有丰富的田野经验。长期的读书和行路功夫,使其研究深入浅出,融学理性、知识性、思想性于一冶。可以说,《中国非遗保护启示录》既有理论的深度,又饱含乡土深情,在文化快餐化当道的今天,苑利对于非遗的敏感度和认知力绝非一般在故纸堆里讨生活
-
进一步完善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的档案建设 ——从“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工作”谈起 2020-06-01
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工作,作为近年我国在非遗保护方面采取的一项重要举措,进一步完善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的档案建设,既是建立在对保护对象认真、系统、科学的认识基础上的"保存",又为今后的研究、传承留下了"根"和"种子",具有重大意义。
-
东阳木雕非遗传承人档案管理的探讨 2020-06-01
基于东阳木雕非遗传承人的重要作用,构建相应的东阳木雕非遗传承人档案,并妥善对非遗传承人档案进行管理和利用,是当前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东阳木雕继承发扬工作中特别重视的一项工作。因此,本文就东阳木雕非遗传承人档案管理方面的内容进行了探讨,仅供参考。
-
走向公众:口述史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与保护领域的作用 2020-06-01
近年来,随着口述史研究理论与方法的不断成熟化,其应用领域不断扩大。在新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口述史的应用可谓是引发了一场革命,它不仅为非遗研究与保护保存了大量鲜活的第一手资料,而且将丰富的非遗技艺推向公众,为非遗发展受到社会公共关注搭建了桥梁。重视口述史在非遗研究与保护领域的作用,将有助于非遗保护与传承的进一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