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1674 条数据
-
揽线织黎锦 直播为传承 2020-06-01
一位赤脚姑娘席地而坐,腰上缠着腰织机的一端,足尖撑起另一端脚踏棍,拉动提综杆开口经线,穿纬线再放纬刀打一下……这是黎族白沙姑娘张潮瑛正在直播织锦。有甜美外形的张潮瑛不仅是个伶牙俐齿的带货主播,还是一名传承非遗的"南海工匠",她带的"货",正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黎锦。
-
湘西的非遗魅力 2020-06-01
1.多年来,保靖县比耳镇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姚本顺坚持手把手向当地的孩子传授湘西竹编技艺,在他们心中种下非遗的种子。(俞采华陈亚平)2.花垣县麻栗场镇金牛村蚩尤拳传承人石兴文坚持开设义务培训班,为村里孩子传授苗族蚩尤拳等武术。图为该村学员的汇报表演。(龙恩泽)
-
守望之心 2020-06-01
中国人与中国乡土之间如同连着一条割不断、顾复盼的文化之根,脉脉相关且紧紧相连。虽然现代化的工业文明、商业文明的不断冲击,让这条根不再稳固如昨,但只要这条根在,我们就有精神、有守望、有皈依。杨昌芹[非遗传承人,一个拥有大师梦的手艺人]她是90后网红人大代表,也是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竹编工艺的第五代传承人。她说:“要传承,就得把技艺与市场需求相结合,让老手艺贴近生活,让大家接受和喜爱。”如今,她靠着一双巧手带富的是一方水土和百姓,竹丝翻飞中,青春匠心光芒可见。代表作:竹编熊猫、大肚佛、竹编茶壶
-
在这里“手把手”传承中华非遗 传统非遗手工大课堂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是中华民族智慧与文明的结晶。做好非物质文化传承和传播工作,保护和传承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仅是为了提高精神水平,还是对历史文化的尊重,是对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银川韩美林艺术馆“非遗大课堂”每月都会邀请一些国家级、自治区级、银川市级非遗传承人,“手把手”地向参与活动的孩子们讲述所涉及到艺术门类的历史渊源、文化内涵,并让其参与制作和演示,在口传心授中零距离接触非物质文化遗产,感受
-
北京非遗保护与传承呼唤科技创新 2020-06-01
文化遗产包括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物质文化遗产是有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是无形的,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北京非遗保护与传承喜忧参半政策支持体系逐步完善。2014年,文化部发布非遗保护传承的"新十一条",首次从国家层面提出"鼓励非遗衍生品的开发,拓展
-
辰河目连戏可持续传承模式探析与构建 2020-06-01
辰河目连戏是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申遗后政府和传承人作了大量的保护与传承工作.2017年依托溆浦县职业中专开办了由30名"00后"组成的"辰河目连戏非遗传承班".本文从新一代传承人的培养角度入手,对辰河目连戏的保护与传承状况作了阶段性总结,从中梳理出存在的短板,并就如何构建可持续的传承模式提出了见解.
-
《传承》第三季 系列纪录片的“传”与“承” 2020-06-01
在描摹中国非遗文化代代传承的图谱同时,《传承》还梳理了其中蕴含着的精神文明传承脉络,并不断丰富着对“传承”的诠释。“承时代心,传世代美”,从哈萨克族的达列力汗父子携手搭建起一顶草原毡房,继续谱写马背民族生生不息的沧桑牧歌,到河北蔚县的王德扬起一千六百摄氏度的铁水,坚持在新年之际用拿手绝活为生养自己的土地献上最好的祈愿,《传承》(第三季)复刻了遍布在华夏大地上的17个国家级、省级、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为观众拨开岁月的云雾,再现一段段动人的故事。
-
同护文明薪火让非遗"活"起来——谈重庆市巫山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是近年来文化工作新的重要内容.我县目前有国家级非遗1项,市级非遗17项,县级非遗98项,传统文化资源深厚,需要全面加强非遗保护与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