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分类

按类别分组
文献(1674)
按栏目分组
非遗文献(1674)

共检索到 1674 条数据

  • 声光流转,记住非遗——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作侧记 2020-06-01

    传承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承载者和传递者。2007至2018年,我国共评定3068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目前,其中超过400位已经离世。对传承人的技艺和记忆开展抢救性的记录和保存,成为非遗保护的当务之急。2015年,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作全面启动,对高龄的国家级非遗传承人进行口述史、非遗实践和传承教学的全方位记录,并对各类相关已有文献进行系统收集,为每位传承人建立专题资源库,并制作记录成果的综述片,进行公共传播。

  • 让鲤鱼灯舞跃上非遗的“新龙门” ——大足区万古鲤鱼灯舞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纪实 2020-06-01

    10月1日晚,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联欢活动在北京天安门广场盛大举行,灯火辉煌、笙歌鼎沸。天光水色之中,伴随着欢快的歌曲《花儿朵朵向太阳》,70条"鲤鱼"在演员的舞动下,踩着节奏"游"进场地中央。"盛世兴文化,辛劳育奇葩。"作为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这已是大足区万古鲤鱼灯舞第二次在天安门广场参加国庆节周年庆活动。"演出当天,我真的非常紧张。"重庆市万古鲤鱼灯民间艺术团团长何定模仍有些激动,"直到表演顺利完成,我心里的石头才真正放下来。"国庆表演结束后,艺术团就接到两个鲤鱼灯订单——要完成19个鲤

  • 《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生读本》序 2020-06-01

    自20世纪末至今,几乎是在同一时期,“文化自觉”的概念在中国学界从出现到流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从联合国提出到中国热烈响应。人们注意到这两个重大文化事件的历史相遇,学界倾心研究二者内在的关联,认为非遗传承和保护是践行中国文化自觉的有效路径

  •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旅游开发的耦合逻辑 ——以重庆市渝东南民族地区为例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实践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手段和途径,是乡村文化振兴不可或缺的内生力量。过去数年全面推进精准扶贫脱贫的实践证明,发展乡村旅游带动了乡村产业的发展,对实现农民增收产生了积极作用,其中,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作助推乡村旅游发展的重要因素。在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的融合机制时,要完善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旅游开发的多元监管制度;要深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核心基因,保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本真性;构建"三位一体"保护与开发相结合的模式;要创新社区居民参与机制,拓宽居民多元参与渠道;要推动"点面"相结合的"农+旅+非遗"融合等机制,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文化事业的持续发展。

  • 岭南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的实然困境与优化路径 2020-06-01

    目前岭南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已进行立法、普查、规范制度等工作。而岭南体育非遗的活态传承亟待解决传承群体老龄化与窄化、非遗资源分布不均、非遗保护权责不明、环境嬗变导致非遗生存土壤流失、非遗工作"重申报,轻保护"现象普遍等诸多问题。建议:加强非遗活态传承的相关政策与保障;构建全学段体育非遗传承教育体系;打造体育非遗文化产业链;续构与生成体育非遗传承场域;增强非遗保护意识和地域文化认同;促进现代信息技术与非遗保护、传承工作的深度融合。

  • “非遗”保护视野中的马克思主义论析* 2020-06-01

    在认识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及其保护传承问题上,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使我们对"非遗"有了新层面的认识;同时,"非遗"的生成发展也印证着马克思理论的科学性。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当可帮助我们在理论与现实的不断往返中,去找寻那条前景广阔的"非遗"保护之路。

  • 当代语境下古镇非遗保护与传承的实践路径 ——以昆明官渡古镇为研究对象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历史文化古镇的一张名片,随着市场经济和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古镇非物质文化遗产也被囊括到旅游产业中作为文化资源进行开发。如何在新的语境下,始终保持非遗的在场,成为政府、学者与民众所关心的话题。近年来,昆明官渡古镇从区域地理位置出发,因地制宜,在非遗保护与传承方面探索出一条既符合社会发展需求又契合非遗本身的发展之路,即文化空间构建、家园遗产重塑和发展遗产旅游三条实践路径。文化空间的构建保障了古镇非遗生存的社会文化空间;家园遗产重塑有效地带动了当地居民和游客对古镇非遗保护与传承的积极性;遗产旅游的发展可以对古镇非遗进行有力宣传,同时也为非遗保护与传承积累资金,这三条具体路径为其他区域的古镇非遗项目的保护与传承提供了可供借鉴的实践经验。

  • 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人口要素探析*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关键是对“人”的尊重和保护。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人”的问题可以从人口数量、人口质量和人口流动等人口要素进行深入探讨。从人口数量来看,非遗保护人口包括参与非遗保护的各级政府管理人员、民间组织人员、学术研究者、工商企业人士、遗产所属的社区民众及其传承人等,一定数量的人口是少数民族非遗保护的重要基础。就人口质量而言,非遗保护的参与者不仅需要健康的身体素质,而且需要具备一定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这是少数民族非遗保护的关键要素。从人口流动角度来说,当前少数民族地区的人口流动对非遗保护主体的认知观念、参与者的思想态度、非遗文化生态、传承环境和保护模式等都带来重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