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分类

按类别分组
文献(1674)
按栏目分组
非遗文献(1674)

共检索到 1674 条数据

  • 吉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红松根雕技艺的传承人 刘玉斌:长白山是我根雕技艺的导师 2020-06-01

    在长白山,生长着许多红松。红松的根茎,在长白山下的雕塑家手中变成天马行空的艺术品,"三分人工,七分天成"的红松根雕作品,给人带来艺术享受,让人产生无限遐想。2011年,红松根雕技艺被列入吉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土生土长在长白山的刘玉斌,便是吉林省非遗代表性项目红松根雕技艺的传承人。刘玉斌:刘氏核桃、红松根雕艺术第四代传人在四十多年的从艺生涯中,刘玉斌先后自学了绘画,书法,石雕,泥塑,木雕,陶艺等传统文化技艺,从中汲取精华,开阔视野,使他的根雕工艺有了独到之处,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刘玉斌有红松根雕作品《长白山魂》《飞龙在天》《二龙戏珠》《百鸟朝凤》《大吉大利》《龙行乾

  • 非遗传承保护与群众文化工作相结合遇到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2020-06-01

    在我国经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人们更加关注精神文明的建设,尤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更加的强烈。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建立在以人为核心的技艺、经验、精神的基础上。在进行小康社会建设的道路上,非遗保护的工作得到了相关的部门的高度重视。本文通过对非遗保护以及群众文化活动之间的关系进行详细分析,从而推动了非遗传承走向更高领域,丰富群众文化。

  • 试论数字技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积极作用 ——以VR与AR技术为例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但由于受传统保护方式的制约、传播途径的局限、现代文化和生活方式的冲击以及主客观因素等等,也存在着传承人老龄化突出、文化素质普遍较低、缺少基本权益的保障和必要的资金支持、缺乏科学的传承理念与方法等不容忽视的问题,一些项目面临着后继乏人、人亡艺绝的风险.鉴于此,全面客观地分析目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情况,在现有传统的工作方式上进行改造提升和创新,十分具有现实意义.虚拟现实技术的出现虽不能解决非遗的所有问题,但也不失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和传承的另一个补充方式与出路之一.

  • 季海波入选2018“中国非遗年度人物”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活态呈现的主体内容.提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水平,是坚定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的重要途径。经过三轮评选,由光明日报社、光明网联合举办的"2018中国非遗年度人物”于1月13日揭晓,我省推荐的温州市非遗保护中心制主任季海波入选2018 “中国非遗年度人物”,东阳木雕国家级侔遗代表性传承人黄小明获2018“中国非遗年度人物”提名。

  • 关于《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草案)》的说明——2018年7月27日在北京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五次会议上 2020-06-01

    主任、各位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我受市人民政府委托,现就提请本次会议审议的《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草案)》(以下简称《条例(草案)》)作如下说明:一、立法背景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是指各民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201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以下简称《非遗法》)颁布施

  • 立法守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2020-06-01

    我省是非遗的资源大省。目前,全省共有七个项目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30项,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569项,国家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143位,省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735位,设立了二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一个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区,非遗保护工作成效显著。为了更好地贯彻落实党的

  • “一带一路”建设中白马藏族傩舞“池哥昼”文化传承现状及思考 2020-06-01

    池哥昼是一种流传于甘肃文县白马藏族地区的原始祭祀活动,因其文化底蕴深厚而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非遗传承是"一带一路"建设中的通融民心的重要手段,傩舞"池哥昼"文化传承近年来也取得了良好成效,但是田野调查发现"池哥昼"文化传承也存在可胜任的"池哥昼"文化传承人稀缺、"池哥昼"文化存活空间难以扩张"、池哥昼"文化保护与传承进展失衡、当地中小学漠视"池哥昼"文化传承教育等问题,建议尝试调适"池哥昼"文化传承鼓励政策、协调社区推进文化挖掘传承工作、申办旅游节激励文化传承创新、创新当地"池哥昼"文化传承平台、原生态傩舞"池哥昼"艺术进中小学等方面入手,"池哥昼"文化传承问题会逐渐被消解。

  • 让久藏深闺的传统刺绣技艺“活在当下”——东华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培计划成果展亮相恭王府 2020-06-01

    与高定礼服结合的锡绣礼服,与设计师品牌合作的侗族绣花包,甚至还有与当地名茶结合开发的马尾绣茶具……新年伊始,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培计划东华大学优秀成果展览暨动态秀亮相恭王府。原生态贵州刺绣经现代设计语汇重新诠释,成为年轻人个性消费的“畅销品”,久藏深闺的中国传统手工艺“活”在了当下。让年轻人爱上刺绣,让传统技艺“活在当下”作为被文化部列为2016年度中国非遗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首批57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