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分类

按类别分组
文献(1674)
按栏目分组
非遗文献(1674)

共检索到 1674 条数据

  • “非遗”进校园,薪火锻造传承链 2020-06-01

    2018年9月13日至17日,第五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在济南盛大举行。“非遗校园行”作为第五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有25所学校参与展示展演活动,并且集中对传统美术、传统戏剧、曲艺等校园传承成果进行展示和评比,使更多的青少年了解非遗、参与非遗、传承非遗。如今,全国许多中小学校都将非遗项目、非遗课程作为一大教育特色,学生不出校门就能学到流传了几百年、几千年的老手艺。得益于此,“非遗”蕴含的教育价值——比如爱国主义情怀、创新精神、技能技艺、意志品格、民族自豪感等——也得到了潜移默化的传承。

  • 非遗进校园的实践与反思之考核管理刍议 2020-06-01

    笔者经过近3年的摸索,累积了部分关于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入非艺术类普通高等院校的教学体系的实操经验,本文拟对非遗制作技艺进入课堂教学的考核管理问题提供部分可参考建议。课程预期教学效果笔者与同事将面塑非遗项目引进课堂,不仅是简单地让学生观看传承人展示技艺,而是要结合学校和专业相应的培养目标,为学生将来走向工作岗位

  • 赵罡:探索非遗传承人群研培工作的苏工美模式 2020-06-01

    赵罡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手工艺术学院院长、副教授,高级工艺美术师,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先进个人,文化和旅游部“中国非遗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咨询专家近年来,高校在传统工艺教育教学的基础上,积极探索传统工艺振兴的实践路径,培养传统工艺研究人才和技术人才,构建传统工艺学科体系。同时,高校还积极参与非遗传承人群研培计划和传统工艺工作站建设,通过传统工艺人

  • 数字化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探析 --以广州白云火龙民俗文化节为例 2020-06-01

    广州白云区的白云火龙民俗文化节近年来一直在成功举办,“舞火龙”已成为白云区独一无二的非遗民俗品牌与文化名片。2018年,白云区“舞火龙”成功入选广东省第七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扩展项目名录。本文根据活动的新策划形式与策划内容进行分析与探究,意在更好的探究活态传承形式在数字化背景下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效果与方向。

  •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之浅见 2020-06-01

    宁阳县历史悠久,自古就是鲁文化中心,拥有大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2006年5月至今,县域内共普查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10大类共600余项。截至目前,共公布省级非遗项目4项,市级非遗项目49项,县级非遗项目88项。宁阳县的非遗保护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在新形势下的非遗保护和传承工作的推进过程中,也暴露出了一些弊端,必须要引起相关部门和人员的重视,采取相应的解决措施。存在的问题非遗保护工作方式比较被动,缺

  • 洋弟子拜师:“我在重庆学非遗” 2020-06-01

    我在重庆学非遗,邀请外国青年向重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拜师学艺。从5月开始,巴南区陆续举办7个非遗项目(接龙吹打、接龙小观梆鼓舞、木洞山歌、姜家舞龙、重庆树叶制作技艺、明三娘面塑、鱼洞乱针绣)22节"非遗"课程。这是一场璀璨夺目的文化盛宴,吸引了众多外国青年前来学艺,为此着迷。"中国是个伟大的国家,我一直对中国传统文化很感兴趣,能够参加学非遗活动,我很幸运!"来自俄罗斯的伊万诺娃是活动的首批参与者,她不仅在启动仪式现场学习了巴南非

  • 谈中国传统武术在“非遗”保护视域下的几点看法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21世纪被引入中国的一个新概念。著名评论家向云驹先生在其著作《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中说,口头和非物质遗产,无论就其技艺传承还是其所含的民族精神,都是人类的天才创造,是珍贵的无形文化遗产。200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了第一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录”,立刻在全世界引起巨大反响,迅速在中国掀起了申报热潮。中国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国,国术武艺作为优秀文化表率首当其冲,功不可没。目前形成了以政府主导、民间参与、学术支持三足鼎立的格局。其中,传统武术作为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不可回避的重要场域,与竞技武术存在诸多区别。本文主要以梳理历史脉络为前提,针对中国传统武术在“非遗”保护实践的背景,以陈式太极拳、武当武术、邢台梅花拳作为研究对象,结合气脉贯穿的历史传承和法理要义,谈中国传统武术在“非遗”保护视域下的几点看法。

  • 传承技艺 守住文化 ——说说咱们身边的非遗传承人 2020-06-01

    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就像一面历史的镜子,记载了流逝的岁月,记载了社会的发展历程,充满了历史感和沧桑感,折射出社会生活的巨大变化,唤醒了人们早已渐行渐远的记忆。时移世易,社会快速转型、经济加速发展、消费需求多元,使得一些“非遗”时有人亡技绝的危险,其生存空间不断萎缩、传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