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分类

按类别分组
文献(1674)
按栏目分组
非遗文献(1674)

共检索到 1674 条数据

  • 《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管理办法》要点解读 2020-06-01

    一、制定背景2017年1月,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首次以中央文件形式专题阐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开启了全社会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新篇章。如果从2004年8月28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批准实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之日算起,我国由政府主导推动的非遗保护工作已经走过了14个年头。

  • 2017"中国非遗十大年度事件"发布 2020-06-01

    为落实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在文化部非遗司的业务指导下,由光明网主办、中国移动咪咕文化协办的2017“中国非遗年度人物”推选活动于2018年1月24日圆满结束。光明日报副总编辑陆先高现场发布了“2017中国非遗十大年度事件”名单。

  • 群众舞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2020-06-01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所定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以下方面:口头传统和表现形式,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表演艺术;社会实践、仪式、节庆活动;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传统手工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先辈通过日常生活的运用而留存到现代的文化财富。现代的非遗,如何保留遗迹的自然状态和真实性而减少人造的成分,如何体现民间性而减少官方性是值得研究和探索的方向。此时群众舞蹈作为一

  • 民俗场:民间文学类非遗活态保护的核心问题 2020-06-01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民间文学类遗产无疑是保护难度最大的,因为它以口耳相传的形式传承,随着人们娱乐方式的多样化以及生活方式的改变,绝大多数民间文学作品的生存状况堪忧,处于濒危的状态。在民间文学类非遗保护中,强调传承人的保护,是完全必要的。与此同时,必须思考的问题是:传承人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养成的。因此,引入民俗场的概念,分析研究传承人是怎样养成的,是在怎样的环境中养成的,是保证有效进行传承人保护和培养的前提。

  • 完善保护 薪火相传 2020-06-01

    5000多年的华夏文明古国历来重视文化艺术的传承发展,书画、雕刻、戏曲、舞蹈等无一不展示出源远流长薪火相传的壮阔历史,正是它们在告诉世人,有些技艺,有些人,有些美好的品德,有些家国情怀,不能忘记。近年来,“非遗”作为一个概念在我国已经家喻户晓,并且随着地方、国家和国际层面展开的保护实践及其空前的影响不断深入人心。而在十多年前的中国,人们刚听到“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个名词时,往往都说不清楚这到底是什么遗产。

  • 非遗传承与刑法冲突的困境破解 2020-06-01

    作为人类文明智慧的重要表征,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早已举世瞩目。2004年,我国加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公约》,这也标志着我国非遗保护工作的正式启动。201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以下简称“非遗法”)的出台,为我国非遗保护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新的契机,并提供了指导与保障。然而,非遗本身于形式及内涵上存在的复杂性与多样性,使得对其保护与传承难以遵循统一的措施与标准。

  • 关于非遗传承的思考 ——以皮影戏为例 2020-06-01

    非物质的概念由联合国自1977年开始提出,1982年设置了专门的非遗部门(non physical cultural heritage)。而后,为了避免将物质与非物质两个对立的标准来表述文化财产的概念,在1992年将其英文名称改为"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即译为"无法确定形态的文化遗产"。而我国则一直沿用了联合国最早使用的表达方式,即"非物质文化遗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与2003年第32届大会上通过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国于2004年加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此后,我们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法规的建立上不断完善,并于2011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以法律的形

  • 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助力社会治理创新 2020-06-01

    从2001年昆曲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到2004年我国加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从2006年国务院公布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到201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颁布实施,再到2017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实施,我国由政府主导推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保护工作已经走过了17个年头。如今,非遗保护工作已经成为深受人民群众欢迎拥护的一项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