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1674 条数据
-
中原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新性传承研究 ——以河南“猴加官”非遗项目为例 2020-06-01
中原地区是华夏文明的发源地,以中原文化为代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蕴含着特有的精神内涵和文化价值。中原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猴加官"作为地域文化浓厚的传统手工艺,在当今全球文化的冲击下,该如何更好地传承和创新,以应对现代社会的发展,是值得重视的问题。对中原地区"猴加官"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现状进行调查分析研究,分别从制作技艺、数字化保护和传播媒介等几个方面对其创新传承进行了论述。
-
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校园的传承模式探索与实践 ——以非遗项目“屈原故里端午习俗”为例 2020-06-01
非遗校园传承模式有:一是活态传承;二是文化创新;屈原故里端午习俗是中国最早入选世界非遗名录的民间节日,笔者所在学校湖北三峡职业技术学院积极推行校园传承保护,并形成了屈原故里端午习俗政府、社会组织、学校三位一体"非遗+"校园传承模式,在强化育人环境、凸显专业特色、扩大传承推广等方面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
川北非遗戏剧艺术的传播策略研究 2020-06-01
作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川北非遗戏剧艺术是中国戏剧艺术的重要流派,是川北人民和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也是代表中国及其戏剧艺术走向世界的一张文化名片。因此,研究和探索川北传统非遗戏剧艺术的历史发展及现状,并针对性地提出发展策略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以川北非遗戏剧艺术的三朵金花——川北大木偶、川北灯戏、川北王皮影为例,分析了其发展历史,据此探索其传承及传播策略,并为其发展提供有用的参考。
-
非遗传承视域下河南民歌口述档案的保护研究 2020-06-01
河南民歌口述档案是我国民族民间传统音乐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原地区历史文化发展的活化石。但是,这些珍贵的"活态"民歌档案资源,如今因非遗传承人断层、传承方式落后和民歌地域特征消退等诸多原因,变得已经非常脆弱,亟待进行抢救性保护和发掘研究。针对这些现实问题,本文提出了河南民歌口述档案的传承保护策略和具体实现路径。
-
壁画在传扬海南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应用研究 2020-06-01
海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是"一带一路"背景下文化交流发展的重要项目,也是城市文化建设的主题之一。由于全球化和现代城市新型生产技术的迅速发展,非物质文化受到了强烈的冲击,不少非遗文化遭到边缘化,悄然退出人们的视线和生活。壁画是环境艺术,能营造当代大环境的文化形象,是非遗文化传承的形象载体。该文试从壁画的艺术特点与海南非遗文化在传承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入手,探讨如何利用壁画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解决好继承和创新的关系,助力海南非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
基于非遗文化传承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究① 2020-06-01
非遗文化在广受关注的同时,也为现代职业教育提供了新思路。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人才的培养提供了厚实的文化底蕴,各大院校可以让非物质文化遗产进入教学中,在丰富教学内容的同时也弘扬了传统文化。
-
非遗视域下民间文学的传承与保护路径 2020-06-01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规定非物质文化遗产含义包括口头传统和表现形式,具有群众性、艺术性、传承性、民族性的特点,同样具有以上特点的、由人民群众创造出来的民间文学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只有在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野下的民间文学发展才会有前进的方向和动力.外界条件、物质条件都追求顶峰的时代,精神追求反倒被挤压、忽视,所以我们需要保持非遗的非物质特征,追求现代生活中所缺少的精神财富,尊重祖先留下的精神遗产.当然,民间文学的非遗传承仍面临诸多现实问题.本文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视域下,重点探讨了民间文学的传承和保护.
-
民族文学中“非遗”的民族志书写及其启示意义 2020-06-01
民族文学是民族文化综合信息库,它留下了关于民族传统文化及其变迁的珍贵民族志资料。许多民族文学有关于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方面的书写,尤其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方面的描叙更为突出,这种书写不但具有民族志的特征,而且具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方面的价值。这既是民族文化传承与保护的重要路径,也可视为"非遗"传承与保护的别样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