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1674 条数据
-
聊城运河秧歌在新时代下的新传承 2020-06-01
山东省聊城市梁闸村的运河秧歌,距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对于这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舞蹈,我们要利用年轻人们 喜欢的方式,用最简单的方法传承最淳朴的舞蹈。一方面运用互联网新媒体,提升公众对非遗更深层次的文化认同,也能实现更好的 保护效果。另一方面借助青年群体的影响力,吸引更多的人接受非遗、关注非遗,愿意加入传承的队伍,以此实现有效新传承。本文 对运河秧歌在新时代下的发展现况进行了分析,对新的发展传承方式进行了展望。
-
文化“涵化”与非遗传统美术的传承保护 2020-06-01
文化"涵化"普遍存在于各类社会的各个行业,回溯近百年以来学界从民间美术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美术类概念的确定与普及,离不开中外文化"涵化"的过程。在20世纪进入非遗层面的保护传承工作中,文化"涵化"在非遗传统美术的传承保护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国家社会各层面与非遗传承人之间的互动,唤醒了传承人的文化自觉意识,并在一系列的文化与艺术的涵化过程中确立了他们的文化自信。进入信息化新时代,加速了文化"涵化"的新维度,既有横向不同地域文化的"涵化",又有纵向不同时间文化的"涵化",各方面力量推动了传统美术类非遗的持续性"涵化"。文化的活力来源于广纳四海,我们应保持开放的眼界、平等尊重的态度,才能在当下及未来新的文化涵化过程中保持中华非遗文化的健康生长。
-
“非遗”语境下龙山黑陶文创产品设计研究 2020-06-01
随着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视和扶持,黑陶技艺得到了较好的传承创新,而文创产品设计作为"非遗"语境下的重要创新手段之一,对促进龙山黑陶文化的传承起着关键作用。从龙山黑陶文创产品设计研究的核心意义以及黑陶工艺在文创产品设计中的运用入手,着力研究"非遗"语境下龙山黑陶文化的传承发展,用以促进陶瓷文化和区域文化品牌传播的创新发展。
-
新时代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河南豫剧文创研究 2020-06-01
随着我国生产力水平大幅提高,人们更加重视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豫剧作为河南具有代表性的文化,其传承与发展的路径受到了人们的关注。创新及实体转化是传承与发展非遗文化的基本途径,以实体产品为载体彰显文化价值,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选择。该文作者通过分析豫剧文创的现状,研究优秀的文创案例,了解传承与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应顺应时代的潮流,提炼文化符号,打造具有实用性的产品,开展品牌营销,同时根据产品反馈反思产品设计,进而实现产品再创造。其中,体现文化的创新性与产品的实用性是基础,提炼文化符号将其与产品相结合是难题,打好基础、解决难题,可以顺应文化的发展规律,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
-
“非遗”高校传承实践基地的建设与探索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的精髓,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如何有效发掘和传承这些承载了民族文化记忆的活化石,是高校面临的新课题。携手地方非遗文化企业共同建设"非遗"校园实践基地,不仅可以多维度、多角度地推动企业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全面、健康发展,也为高校自身学科发展提供了新思路,是一种互惠双赢的有益尝试。本文以艺术设计学院"非遗"校园传承实践基地的建设为例,从模型构架、教学体系、教学内容等方面,探讨了高校与非遗保护企业"协同伙伴""发展共赢"的共建新模式,并介绍了在此模式下取得的教学和实践成果。
-
乡村振兴视野下非遗项目的网络直播传播传承态势研究 2020-06-01
随着传播技术的发展,网络直播作为一种新的传播形态全面兴起,为我国众多根植于乡土大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传播传承开辟了新场域。在乡村产业振兴政策的推动下,乡村非遗项目的网络直播呈现出从“封闭”到“开放”的变化,具有“多元化”“自发化”和“纵深化”的传播特征;同时,当前的传播传承实践中也存在文化内涵挖掘不够、缺少传播规划以及传播复杂化等问题。总结分析这些问题,把脉当下,对实现乡村非遗项目传播传承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
新时代闽东非遗畲族拳传承与发展研究 2020-06-01
传承与保护少数民族体育是我国提倡保护少数民族文化的重要举措,也是促进体育文化繁荣发展,弘扬中华体育精神的体现.在时代飞速发展的今天,闽东非遗畲族拳的传承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也迎来了新的时代机遇,以至于非遗畲族拳的传承与发展就显得尤其重要.2016年畲族拳被列入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为进一步了解畲族拳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后的发展情况,发现其在传承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以及为期十天的田野调查,深度挖掘和整理畲族传统武术传承现状以及面临的困境进行研究与分析.研究认为,非遗畲族拳的传承路径单一,畲族拳的发展应不断注入新理念、创造新条件,以新思想引领非遗畲族拳的改革发展与新实践,推动非遗畲族拳在体育强国建设的伟大征程中履行新担当、发挥新作为,助力实现新时代发展目标.
-
修水宁红茶茶旅融合发展路径 2020-06-01
茶文化与旅游两者结合,既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重大契机,也是非遗传承的巨大挑战。文章结合非遗传承理论,在修水宁红茶茶旅游融合的现状及困境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建立非遗传承人机制、非遗传承人机构以及专家与传承人的深度融合等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