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267 条数据
-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科技化传播分析*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是承载非遗内涵,记录非遗信息的重要载体,保护和传播非遗档案对于传承国家和民族的历史和文化有着重要意义。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科技手段、科技方法被应用于非遗档案传播之中,提升了传播质量,增强了传播效果。论文从技术和媒介两方面着手,总结了非遗档案传播现状,分析了非遗档案传播过程中以传统媒介为主、传播频次不高及内容质量有待深化的问题,同时提出了坚定科技化传播方向、加大科技化传播的频次及提升科技化传播质量的对策,以期推动非遗档案科技化传播的进行。
-
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信息传播效果研究 2020-06-01
非遗档案是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载体,对其传播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经济价值和教育价值。文章以非遗档案信息传播效果为研究出发点,首先分析了影响非遗档案信息传播效果的主要因素,然后总结和归纳了目前非遗档案信息传播存在的问题,最后针对问题提出优化非遗档案信息传播效果的建议。
-
非遗的品牌构建与传播——以华佗五禽戏为例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项重要的文化资源,打造非遗品牌是非遗传承和发展的必然选择,只有品牌化才能更有效地进行非遗的开发与传播。同时,由于传播技术和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文化传播的方式也发生了变化。因此,在非遗的品牌构建与传播过程中,既要尊重非遗传承发展的内在规律,又要立足于非遗发展的现实基础之上。
-
传播学视阈下“非遗”研究中的主体界定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学作为一门新兴本土学科,在其产生和发展过程中吸收和融合了不同学科的研究理念和方法,分类研究法便是其中的代表。在此研究方法之下的"非遗"主体被整齐地划分为传承主体和保护主体两大类。传播学视角的介入给文化遗产研究带来了新的思考,新媒介环境之下的传承人不止传承主体这单一的身份,他们在"非遗"的传承和传播中承担着更加多元的角色。
-
非遗题材短视频的传播样态分析 ——以“快手”为例 2020-06-01
移动短视频的成熟和发展,打破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文中有些地方简称"非遗")传统的传播模式,为其传承和发展提供了新的媒介与技术支持,使得非遗的传播呈现了不一样的样态。非遗类短视频呈现主题和场景类型草根化、内容异质化的内容特征,以及制作简易、高互动性等形式特征;同时存在内容娱乐化、缺乏创新等问题,做好内容把关、细分类型领域、提升相关专业技能是优化传播之对策。
-
网络环境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新性保护与传播——以故宫文创IP的打造为例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是近年来我国文化保护中重要的一部分,由于非遗大都是少数人之间传承的活态文化,传播渠道相对大众文化来说较为闭塞。随着社会工业化的迅速推进,与传统手工艺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存状况岌岌可危,非遗保护迫在眉睫。当今环境下,数字多媒体技术发展成熟,以其独有特性在非遗保护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加之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传播途径成为非遗保护与传承中必不可少的一环,如何利用网络多媒体环境使非遗进行活态传播是文章探讨的重点。
-
“非遗”传播新高地 ——“学习强国”APP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其高速发展代表着我国文化自信的形成与繁荣发展。文章以“学习强国”APP为主要分析对象,解读了“非遗”在该平台上进行传播的利与弊,并尝试给出更加合理的建议,助力我国“非遗”的传播更上一层楼。
-
“非遗”视域下的晋北道情传播方式研究 2020-06-01
2006年,晋北道情入选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非遗"视域的观照下,对晋北道情进行传承和保护,从此变得重要而迫切。在此背景下,从宗教传播、民俗传播、本位传播、艺人传播和媒介传播五个方面对晋北道情的传播方式展开研究,以此挖掘并发现晋北道情生存、发展的内在机理和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