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267 条数据
-
新媒体环境下“非遗”的活态传承策略 ——以黑龙江省满族祭祀文化为例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被誉为人类历史的"活化石",是一个民族对于优秀文化的凝练。满族祭祀文化是作为一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东北地区已有上千年历史,既保留了满族人特殊的文化内涵,也反映出满族历史的发展轨迹。文章探讨了满族祭祀文化的时代价值与挑战,分析了新媒体环境下,数字化传播为其发展带来的新契机,并提出了传播策略,从而使"非遗"文化的传播和保护有了更多的可能性。
-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智能化传播实践与发展 2020-06-01
随着智能技术的发展,社会文化认知的媒介图景已日新月异。智能媒体的出现,赋予非物质文化遗产新的传播范式,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智能化生存,将成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当代传承的重要课题。得益于非遗数字化进程的推进,时下非遗文化产业的智能化发展已受到业界的普遍关注,也出现了关注智能技术时代非遗传播与受众接受之生态变革的各层次案例,基于人机交互的智能化活态体验、基于算法模型的智能化场景适配、基于深度学习的智能化非遗再生以及基于生物感知的智能化用户反馈等代表性趋向,构成了当今非物质文化遗产智能化传播的现实图景。在此基础上,对其未来发展进路进行优化设计,将是智能技术助力非遗传播的有力保障。
-
“非遗+ 动漫”式传播策略研究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不能仅停留在静态保护上,要更多地唤醒民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情感认同和保护意识。动漫具有视觉传达优势,其诙谐幽默的语言表达和灵动多变的传播方式为非遗的保护与传承提供了新的选择。"非遗+动漫"可以拉近与观众的距离,扩大非遗受众覆盖面,弥补现有传播方式的不足。在利用动漫对非遗进行推广与传播的过程中,要注意避免对非遗原生态和原真性的破坏,防止符号化、片面化。
-
融合媒体视域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影像传播功能分析 2020-06-01
文化遗产保护是全球性行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保护是在全球化语境下对多民族文化多样性的有效保护。非遗影像进入传播市场,助推文化活态性、生产性保护,开始成为新议题。本文通过对融合媒体时代影像传播功能的理论分析,以宁夏非遗影像传播实践为样本,探讨了非遗影像传播存在的问题,提出建构融合媒体时代非遗影像传播功能系统的建议。
-
新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外译的跨文化传播策略 2020-06-01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是中华文化瑰宝,其外译与跨文化传播是新时代"兴文化"的重要环节,也是展现文化自信和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手段。本文以语料库分析为依据,以拉斯韦尔5W传播模式为理论视角,设计了中国非遗外译跨文化传播的四大策略,以期为新时代非遗外译与跨文化传播研究提供借鉴。
-
嫩江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播研究 2020-06-01
在"互联网+"背景下,嫩江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播需要不断探索创新型策略,让更多群众了解非遗、热爱非遗、参与非遗,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现代社会绽放异彩。
-
从山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到高校外语教学 2020-06-01
中华文明绵延五千余年,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经过一代代人传承的宝贵精神财富。处于黄河流域的山西省有着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但是山西当地高校的英语教学偏重以西方国家的人文、历史、经济、科技等内容进行语言知识传授,英语课程中对本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宣传的力度比较弱。本文就高校英语教学融合非遗文化内容进行了价值探讨,并对实际英语教学过程中如何从文化意识、内容形式等方面融入非遗文化元素展开研究,目的是在学生学习外语的过程中更好地落实本土非遗文化保护和宣传思路,提高学生的综合文化素养,为对外交流打好坚实基础。
-
论影像化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作用和意义 2020-06-01
新时代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伴随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深入发展”,我国文化生态环境发生巨大变化,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生态和生存境况正在遭受现代化的冲击。影像作为视听结合的媒介兼具艺术与传播的双重功能,可以将“非遗”以活态的形式广泛播扬,在“互联网+”时代,借助大数据和云平台传播,依靠融媒体和互联网的技术力量,以期实现非遗保护传承“见人见物见生活”,为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与传播开辟一条“由术及道”的新路径,使之在当今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体现留存的价值和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