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499 条数据
-
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产权跨国保护研究 2020-06-01
我国面临着愈演愈烈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产权跨国保护困局,对我国文化主权和文化软实力提升带来不利影响。其根源在于西方国家创设了有利于自身的知识产权制度并将"积存性"智力成果摒弃在保护范围之外,同时垄断了国际组织主导权和国际条约的诠释权。当然,国内知识产权制度设计中对"非遗"的忽视与保护缺失也有很大关系。对此,我们要积极掌握国家话语权,提升国际议程设置能力,更新立法理念、完善国内外知识产权制度,对"非遗"相关权利进行"知识产权转化",援引"文化例外"等相关原则扶持与壮大相关文化企业,为"非遗"资源走向世界保驾护航。
-
新时代背景下国家非遗梅花拳在地方高校的推广研究 ——以河北省邢台市高校为例 2020-06-01
为响应建设教育强国的号召以及在国家教育部颁布的"双万计划"背景下,邢台地方高校积极开展国家非遗项目梅花拳展演,并将梅花拳纳入体育课堂,形成地方文化传承特色教学。这不仅有助于推动非遗项目进高校,还有效助推传统体育文化在高校的传承与发展,为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建设打下基础。运用文献资料、田野调查法及专家访谈法,对国家非遗梅花拳在地方高校的开展现状、出现的问题进行深入剖析,探索国家非遗邢台梅花拳在邢台高校开展的对策研究,以期能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在校园推广和传承提供理论参考。
-
“非遗”视阈下湖北传统武术的保护与传承研究 2020-06-01
基于"非遗"视角,通过文献资料法、实地访谈法和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湖北省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行研究与分析,总结出:传承人申报受阻;传承机制不断完善;传承内容继承与创新并举;传承途径立足实践,多元化传播。研究认为:提升价值认知,在思想上盛开非遗之花;协调内部关系,在合作中盛开非遗之花;紧密结合学校,在教育中盛开非遗之花;走产业化道路,在市场中盛开非遗之花,旨在为武术非遗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
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遗产体系 ——首届 “非遗传统舞蹈生存现状研讨会”回眸 2020-06-01
2019年9月21至23日,首届"非遗传统舞蹈生存现状研讨会"在云南昆明举行。来自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专家、学者近140人参加了会议。与会专家就传统舞蹈类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以下简称非遗)的保护现状、参与力量、策略方法、传承路径、经验反思、未来发展等问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交流与讨论。本次研讨会拓展性地从人类学、民族学等不同学科领域出发对传统舞蹈类非遗的生存现状、保护、传承与发展进行了全面的分析,意义重大。从学术层面来说,有利于丰富和完善现有的学术研究成果,拓宽研究范围;从文化传播层面来说,有利于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高校教学层面来说,有利于积极推进"非遗进校园"活动并为之推动学科建设。大会认为构建中国特色遗产体系的时机已然成熟。
-
传承“非遗”之我见——以传统舞蹈为例 2020-06-01
自2000年左右,我国正式启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保护和传承工程以来,通过组建机构,架构体系,颁布法规,设立节日,确定项目,确认代表性传承人等举措,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效,被国外同行们誉为“‘非遗’保护的中国经验”。不过,我们也应清醒地意识到,就当下“非遗”保护和传承现状而言,传承环节显得非常薄弱,不仅存在的问题多,且传承难度也大,作为“非遗”组成部分的传统舞蹈传承亦然。针对此,本文将以传统舞蹈为例,从“‘非遗’为何”“为何传
-
从知识、技术到智识传统:“非遗”主题展览的话语分析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作为博物馆展览的主题已成为常态。经过多年的发展,"非遗"主题展览已经形成了相对模式化的叙事类型和同质化的发展特征。这一现状反映了多重话语博弈下的行业惯习,同时也体现了非遗作为一种文化遗产行政话语所应有的限度。"非遗"主题展览应与强调多元、互动与阐释性的新博物馆学发展趋势相呼应,关注非遗变化与改造的实践性,摆脱"非遗"话语与行业惯习接驳的逻辑自洽,反思性的回归博物馆多线和声的智识传统,从而使非遗与展览的关联拥有更多的可能性。
-
关于传统文化转型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研究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是“非遗”保护工作的重中之重,要抓住“非遗”活态传承的特点,依照《中华人民共和 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做好地方非遗保护工作,通过对地方非遗基本情况研究,找出存在的主要问题,建立完善的传承机制, 激发传承人的积极性,在社会力量的支持和参与下,培养更多观众和传习者,共同为“非遗”保护和传承贡献力量。
-
非遗烹饪技艺创新融合促进传统饮食健康化 2020-06-01
中国烹饪技术源远流长,技艺精湛,众多食品烹饪技法均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传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烹饪技艺进行创新融合,既能达到保健、养生的目的,又能很好的传承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值得深入研究和实践。根据笔者多年的研究和实践,众多非遗烹饪技艺需要创新以便适应现代人们的饮食需求。比如在非遗烹饪技法中,腌制带来的高钠摄入可以通过改良风干技艺得到缓解;高脂高糖饮食—比如佛跳墙、甜品等,可以通过替换食材,增加维生素、矿物质丰富的食品得到改善;传统的低纤维素饮食模式,则可以通过增减、合理搭配食材得到缓解,通过对非遗烹饪技艺的创新融合来调整、改进传统饮食的不健康之处,让人们更加健康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