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分类

按类别分组
文献(499)
按栏目分组
非遗文献(499)

共检索到 499 条数据

  • 贵州省非遗传统舞蹈旅游开发的创新路径研究 2020-06-01

    立足于保护、传承和发展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集相关政策法规、专业知识、商业模式。聚焦贵州省非遗传统舞蹈旅游开发,以实现其良好与长远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目标。在客观数据的基础上对贵州省非遗传统舞蹈进行旅游开发存在问题成因、模式特点对比等进行科学分析,分别从宏观引导层面和微观操作层面给出对应的解决方案,以求获得具有创新性的旅游开发路径建议。

  • 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消费决策研究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是“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必然要求。非物质文化遗产消费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的路径之一。有效开发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首先必须了解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消费者的消费决策。文章以北京地区为例,对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消费者展开调查及访谈,利用SPSS20.0对所获得的数据进行分析,研究消费者对传统技艺类非遗产品认知程度、价值认同、消费态度与消费行为之间的关系,得出其消费决策模型,以期能为保护与开发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借鉴与参考。

  • 关于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存续力的探究 2020-06-01

    传承主体、传承空间、传承内容、传承方式、传承物,这些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主要构成要素,同时也是非遗"文化力"产生的主要结构.非物质文化遗产存续力的基础是传承主体,对非遗存续力的保护主要是指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构成要素在工艺链中得到进一步提升和发展,避免非遗要素因单独发展而产生偏废.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来说,其存续力持续和发展的关键在于整体性保护,而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生活中的充分运用和使用则是其存续力的源泉

  • 民族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价值提升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作为中华文明的创造者和传承者,他们既是非遗传承的主体,又是非遗保护的重点。对目前已经公布的5批国家级民族传统体育传承人进行统计分析,数据呈现出数量少、年龄结构偏大、男女比例失衡、地区分布不均、项目覆盖不全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从历史、体育、经济、教育、社交5个角度对传承人的更高价值进行剖析,对传承人价值提升的实现途径,提出完善传承人认定制度、落实传承人经济保障、建立传承人多层级保护体系、借助场馆资源、把握节日及运动会契机、利用新媒体新科技等可操作性建议。

  • 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播研究 2020-06-01

    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是中医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传承过程中,面临公众认知度不高、传承人青黄不接、传播手段单一等问题。助推文化强国,媒体要站在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的高度,制定差异化传播策略,推进中医药非遗大众传播、国际传播、立体化传播,助推“文化强国”战略的实施。

  • 文旅融合背景下传统手工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研究 2020-06-01

    本文深入分析了徐州的传统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非遗"面临的困境,发现了其后继无人的趋势、产品缺少聚合力、传播途径单一等问题。提出政府与企业、手工业者携手,以市场为源头,将"非遗"与旅游业相结合,建立"非遗"教学平台、"非遗"文化旅游平台、"非遗"体验平台,注重对继承人的培养,以传承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推进其创新与发展。

  •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统造纸技术的传承与保护 2020-06-01

    通过对文化、非物质文化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内涵进行梳理和回顾,强调中国传统造纸技术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的一种类别。提出对作为"非遗"技艺的造纸技术的传承保护的四个原则:生产性保护原则、活态性保护原则、整体生态保护原则以及"创新转化"原则。

  •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视野下的传统技艺展陈实践 ——以“苏艺天工大师系列展”为例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览展示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方式之一,非遗本身所具有的活态性、流变性、地域性等特征,使传统技艺展陈对人文氛围、制作技艺过程和人的价值有着更高的要求。自2015年12月以来,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办公室与苏州博物馆共同主办了八场"苏艺天工大师系列展"。通过展览,组织方、参展人、观众进行互动,内容逐渐丰满,品质也随之得到了不断提升。作为展览的主要策划人员之一,笔者在此就"苏艺天工大师系列展"的组织经验进行分享并供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