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100 条数据
-
“非遗”保护视角下民俗民间体育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思考——以甘青黄河流域“羊皮筏子”漂流活动为例 2020-06-01
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视角,对甘肃、青海黄河流域“羊皮筏子”的历史渊源、文化变迁、保护现状和存在问题进行梳理和分析探讨.研究表明:“羊皮筏子”目前存在着传承人员断层、运作管理无序、宣传力度不够等问题.研究认为:加强对“羊皮筏子”传承人的资格认定、资金扶持,建立专门管理机构;大力宣传加强文化意义上的保护;规范管理保证“非遗”视角下的传承;借力“黄河”打造体育旅游中的品牌;依托赛事加快产业模式下的发展等是“羊皮筏子”传承与发展的有效途径.
-
吉林省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多样性传承发展研究 2020-06-01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速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遭到破坏甚至面临濒临消失的危险。吉林省幅员辽阔,资源丰富,历史悠久,积累了大量的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了更好地保护,传承和发展体育非遗,完成其多样性传承发展研究,我们通过文献资料法,归纳法对吉林省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现状做了收集整理和总结概括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多样性传承发展的思路和策略
-
甘肃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模式研究 2020-06-01
在甘肃体育旅游快速发展的背景下,甘肃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与发展将充分发挥"旅游+体育"产业的联动作用;积极探索甘肃当前体育非遗资源旅游化生存模式,旨在有效促进甘肃体育非遗的有效保护与传承,推进甘肃省"旅游+体育"产业的协同可持续发展。
-
从游离到融合: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下民族传统节日与传统体育的关系变化* ——基于广西罗城仫佬族依饭节舞草龙的田野考察 2020-06-01
运用田野调查及文献资料等研究方法,以广西罗城仫佬族依饭节舞草龙为个案,探究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背景下,民族传统节日与传统体育的关系变化。研究认为,作为体育非遗的仫佬族舞草龙,在民间仪式的"国家在场",以仫佬族依饭节仪式的实践行为以及节事影像为媒介进行策略性建构,实现其与依饭文化节从游离到融合的关系变化。这个过程也是仫佬族文化的重塑过程,对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
“一带一路”背景下广西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 2020-06-01
本文分析当前广西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存在的民众参与度低下、传统体育活动和相关体育非遗文化价值被忽视、体育非遗保护没有专项法律的针对性保障等问题,借鉴"一带一路"背景下我国文化遗产保护实践,提出保护策略:明确体育非遗内容,增强民众体育非遗保护意识;完善相关法律法规,采取针对性保护措施;兼顾利益均衡,加强传承人之间的交流;建立体育非遗数据库。
-
非遗保护视角下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研究 2020-06-01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内容之一,但是当下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保护还面临着诸多问题。为了更好的促进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在挖掘、保护与传承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归纳总结,并针对存在的具体问题提出相对应的发展建议与对策。研究认为: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对传统体育项目开发不注意原生态保护;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所具有的文化价值未被民众充分认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传承后继乏人;政府组织、管理职能失调等是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为了更好的促进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可持续发展,需要改变其传统的传承方式,拓宽受众面;增强广大民众的保护意识;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进行现代化开发的同时也应注重其原生态保护;将非遗传承人作为保护的核心;积极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
-
基于非遗保护视域下民族体育的传承与开发 2020-06-01
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呈现明显的两极分化性,虽经多方努力,但收效甚微。为了保证体育非遗的可持续发展,在具体的保护中应遵循其原生态性、文化整体性、空间区域性原则;利用传承人传承、博物馆传承和国家政策保护的方式,形成三方合力保护,并善于创新传承方式,积极开发体育非遗的教育、文化与经济价值,为体育非遗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空间环境。
-
泸州市体育非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研究——以搬打狮子为例 2020-06-01
本文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实地考察法、访谈法、逻辑分析法,对泸州市体育类非遗文化——搬打狮子保护与传承研究,主要研究了该项目的表演方式和道具,研究结果发现这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发展中存在如下问题:传承群体逐渐减少;因项目自身特点而发展受限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研究者提出了几点策略。通过对本项目的研究,给今后的学者提供更多的理论依据和参考,丰富民间民俗体育,使我国民间民俗体育文化更具有多样性,让这些非物质文化在民间得到更好的传承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