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1309 条数据
-
“南京绒花”的发展现状与保护复兴 2020-06-01
随着时代的变迁,旧时很多喜闻乐见的民间艺术,如今都面临传承困难。由于缺乏传承人、制作工艺复杂、制作成本较高等原因,南京绒花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近年来,南京政府加大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南京绒花在2006年被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社会和学者的广泛关注,但发展形势不容乐观。探究南京绒花的历史轨迹,以增强民族文化自信为出发点,传承并弘扬非遗文化。
-
论当前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 2020-06-01
广西是我国唯一沿海又沿边的少数民族自治区,境内世居民族多,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广西非遗旅游资源的保护、开发与利用,促进广西文化旅游业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近年来,广西非遗保护和旅游开发在取得一定成绩的同时,也面临着非遗传承后继乏人、重大项目挖掘整合不够、非遗生态环境面临现代化与城镇化的冲击、非遗旅游开发层次较低等问题。通过对广西非遗保护与开发利用的实地调研,分析当前广西非遗保护存在的问题,并从多角度探讨非遗与旅游开发的结合方式,对于传承和发展广西优秀传统文化、促进非遗保护与开发利用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
雄安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路径探析 2020-06-01
雄安新区历史文化久远,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这些宝贵的文化资源是中华灿烂文明的重要体现,也体现了雄安新区的历史文化传承。随着雄安新区整体现代化建设的步伐加快,当地的非遗将受到严重的冲击。积极探索长远、有效的保护路径,是推动雄安新区非遗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
-
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系列活动举行 2020-06-01
本报椰林6月7日电(记者李艳玫通讯员陈思国)在6月9日我国"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来临之际,为进一步提高群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意识,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陵水黎族自治县自6月4日起开展2018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系列活动。据介绍,今年的活动以"多彩非遗,美好生活"为主题,动员和引导公众关注和参与到保护文化遗
-
呼和浩特五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及传播现状调查 2020-06-01
二人台、晋剧、爬山调、脑阁以及和林格尔剪纸是呼和浩特地区的五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非遗都经历了漫长的发展演变过程,见证了内蒙古地区的历史演变与发展。近年来,呼和浩特市政府与人民群众在这五项非遗的保护上做出了较大的努力,也收获了一定的成果,但目前,这五项非遗依然存在着受众流失、政策与资金支持不够、传承人减少、人才断层、传承内容理论化程度低以及作品大量流失的问题,需要我们结合实际,从保存非遗资料、培养人才以及运用现代技术进行传播等方面予以解决。
-
新时代视角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状况评估探究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最终目的不是简单地停留在对非遗认定、记录、建档等保存上,而是通过非遗活态传承、广泛传播等工作实现非遗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新时代非遗保护工作进入巩固抢救保护成果、增强传承实践活力、开展保护状况评估等新阶段.本文旨在通过对非遗保护状况评估的必要性分析,探究非遗保护状况评估原则,提出非遗保护状况评估措施建议.
-
成都市武侯区文化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四川相书的保护与传承措施 2020-06-01
四川相书是一种传统的民间曲艺,主要凭借口技演出来描绘故事的情节。本文聚焦于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四川相书,通过对它的表演形式和演出艺人进行概述,了解其发展过程;参考相关文献资料,阐述四川相书的当代保护现状,即提高非遗传承人的地位,增强群众的非遗保护意识,开展四川相书抢救性保护记录工作;根据当代的保护现状,提出对四川相书的传承策略,即开展传习培训,举行惠民演出,创新曲艺形式,扩大传播范围。四川相书的保护与传承任务还任重而道远,需要在不断的探索中前行。
-
地方高校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中的作用——以晋中学院为例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是近年来的一个热点问题。作为区域性大学的地方高校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缘优势,掌握较多的学术、人才、和技术资源优势,但同时也存在一些天然的局限性,地方高校应该结合学校特点,与政府部门协同创新,将非遗文化引入校园,加大应用性研究,在非遗保护和传承中发挥自己应有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