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1309 条数据
-
非遗语境下节日的集体记忆与文化变迁 ——以双华畲族“二月二”会亲节为例 2020-06-01
节日作为民众、族群特殊的风俗文化,蕴涵着丰富的民间文化事象和生产生活逻辑,是集体记忆的集中展现。双华畲族"二月二"会亲节在延续了我国传统"二月二"的节日内涵外,又因独特的民族集体记忆呈现出自身的文化形态,延伸了族群记忆的链条,成为本地畲族文化认同的标志性符号。随着时代发展与文化保护意识增强,双华"二月二"开始走上现代化道路,以歌会的形式从普通的地方性岁时节日转变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使节日文化发生了变迁。回溯这一历程,我们看到了国家政治、社会文化生态与民间传统节日的互动,同时我们也应反思非遗语境下节日传承保护的合理路径,从而推动传统节日的可持续发展。
-
浅谈“非遗”保护中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的重要性 2020-06-01
文化作为一个国家的精神命脉,在民族历史发展进程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而延续下来的非遗物质文化遗产,更是民族精神、民族生命力和创造力的集中体现。一个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是否能在当代社会得以传承,首先在于一个民族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的认知程度。在当代社会发展的大环境下,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仍然面临着不断变化的新形势、新风险和新挑战。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缺失,是制约着传统文化振兴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怎样建立我们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去支撑传统文化的发展和精神的延续,从而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工作进程,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传统文化建设,实现民族传统文化的伟大复兴。
-
新时代语境下山东非遗保护体系化构建的思考 2020-06-01
新时代语境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化构建必然呈现新的形式。它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者提供了新契机,同时也迎来了新变革、新挑战。以下将对非遗保护体系化构建进行详细的解读,总结山东省近年来的非遗保护经验,重点关注在人类命运共同体视角下的理念体系构建、乡村振兴战略视角下的生态体系构建、协同创新视角下的区域体系构建、新旧动能转换视角下的产业体系构建,提倡非遗保护应与国家的重大战略部署衔接、整合,以促进山东的社会、经济
-
桂林漆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性开发利用研究 2020-06-01
桂林漆器是桂林市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该项目在当今社会发展新形势下,正确处理了非遗保护中传承与开发的关系,在生产性保护实践中作出有益尝试。漆器传承基地在生产性保护实践中由自然传承转变为了社会传承模式,并成功地将桂林漆器打造成了本地文化品牌。桂林漆器所处的广西是个多民族聚居地,有着丰富的民族元素,其装饰图案纹样可分为几何纹、植物纹、动物纹、人物纹,将广西各民族元素融入漆器的保护性开发中,丰富了漆器的文化内涵,为相关行业提供参考。
-
浅谈“工匠精神”在“非遗”保护中的传承—以确山铁花为例 2020-06-01
“工匠精神”是近年来在政府大力引导下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的一个重要关键词。以国家级非遗确山铁花为例,探究“工匠精神”内涵,梳理发展现状与潜力,探讨如何在经济文化飞速发展的大环境下正确利用国家社会资源,科学有效地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本文所关注的重点。
-
非物质文化遗产动画宣传研究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智慧的宝贵结晶,与有形的物质文化遗产不同,非遗文化主要是通过形象、体态、声音、语言等方式来实现传承与发展的。本文针对目前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困难的问题,从动画技术角度着手,详细地探讨了动画宣传在非遗文化保护中的必要性和主要特征,并进一步提出了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动画宣传的具体策略,希望能够有效推动我国非遗文化保护工作的创新发展。
-
从峒话看八峒瑶山竹文化现状与对策 2020-06-01
湖南省新宁县西南部八峒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形式多样,从峒话视角调查入手搜集并整理了"打古堂"、"祭竹王"、"竹根傩面"、"竹料造纸"、"竹制乐器"等多种瑶族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用"竹文化"的概念加以整合和推广,针对峒话和竹文化发展的现状,进一步提出建立"八峒瑶山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的设想,以切实有效地改善目前八峒地区方言濒危和非遗文化保护传承所面临的困境。
-
千古秦腔薪火相传 陇中大地名家荟萃——西北五省区非遗传统戏剧(秦腔)会演圆满落幕 2020-06-01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集中展示西北五省区非遗秦腔戏剧艺术传承发展的优秀成果,同时探索以非遗资源带动旅游市场、以旅游市场提升非遗可见度的规律,推动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在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的大力支持下,由甘肃省文化和旅游厅、定西市人民政府主办,陕西省、青海省、宁夏回族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支持的"庆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