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1309 条数据
-
贵州省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 2020-06-01
贵州省是少数民族大省,对于贵州省少数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从民族文化传承、民族文化多样性和安全性、民族文化权利角度而言都是应该加强保护的.贵州省近年来在对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也存在诸如保护手段单一、分类保护有待完善、经费投入不足和教育宣传不够等问题,对此贵州省应该从立法建制、分类保护、加大经费投入、发挥大数据优势等方面着手,完善全省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
-
浅谈南京非遗保护和传承的重要性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南京历史发展历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各族人民世代相传.但是,在经济转轨、社会转型的新形势下,南京非物质文化面临外来文化的冲击和现代文明的挑战,生存环境受到威胁.我们该如何做好保护和传承的工作,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需要我们进一步认知保护传承非遗的重要性,结合当代社会可持续发展趋势不断地探索.
-
彭祖传说“非遗”生产性保护问题的探讨 2020-06-01
彭祖传说是一则历史悠久、流传广泛的民间传说,也是江苏、四川等地的省级、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它传递了中国人自古以来的积极生命观念与生活态度。随着全球老龄化问题的日益突出,彭祖传说所具有的"养生"文化内涵得到了社会与学界的普遍关注,各相关地区都采取了相应措施,对其进行生产性保护。此外,徐州古称"彭城",是彭祖传说的发源地,更应重视对彭祖传说的保护。基于此,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产性保护视角切入对彭祖传说当代传承方式的探讨,便具有了对口传类非遗项目进行生产性保护的理论意义,以及对不同地域围绕同一传说进行整体性保护与传承方式探讨的现实意义。
-
高校基因融入界首彩陶国家级非遗保护传承研究 2020-06-01
界首彩陶烧制技艺虽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但保护传承现状堪忧,产业发展陷入困境。保护传承非遗,高校责无旁贷,研究以高校人才基因拓展界首彩陶未来发展的多元渠道,以科研基因实现界首彩陶文化创意产品与科技的跨界融通,以教育教学基因构建界首彩陶保护传承理论与实践知识体系,以文化活动基因营造界首彩陶保护传承的浓厚氛围,多维融合促动形成界首彩陶保护传承的和谐生态。
-
本土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开发 2020-06-01
进入21世纪,互联网、信息化的热度不减,保护和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多重考验。传统的方式、方法已远远不能适应快速变化的当今社会,数字化技术的不断发展,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采集、展示和传播提供了新的空间。本文以扬州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为例,阐述数字化、信息技术对本土非遗项目的重要作用,并分析、探讨了数字化技术在本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开发中的推广和运用。通过应用日益成熟的数字化技术,本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开发呈现出新的面貌,焕发出新的活力。
-
圈头村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活态保护研究 2020-06-01
圈头村位于雄安新区白洋淀中央,文化遗产丰富,孕育了圈头音乐会、芦苇画、苇编、圈头少林会、白洋淀丧葬习俗等一批有白洋淀淀区特色的民俗、民间技艺与民间信仰。雄安新区设立以来,新区管委会高度重视文化传承和新区建设的关系,提出“无文化传承,无雄安未来”。文章以雄安新区圈头村为例,提出结合建筑要素和环境要素将自然遗产、文化景观遗产、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融合,以实现整体保护是非遗活态传承的重要策略。
-
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研究——以《歙砚》为例 2020-06-01
安徽歙州的歙砚有着丰富的文化底蕴,但由于近年来商业文化的冲击,使得歙砚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逐渐走向衰亡。本文以歙砚技艺为例,并结合了对“歙砚”的数字化研究保护,深入探讨了数字化影像的传播优势;并指出“非遗”在保护和传承中所遇到的问题,从而激发人们对“歙砚”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
-
探究民族地区旅游扶贫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调发展 2020-06-01
少数民族地区常依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优势条件积极发展民族特色旅游业,少数民族旅游利用其独有的文化差异性和旅游特色项目在现代旅游经济中占有十分重要的部分,政府对少数民族发展特色旅游业也提供了很多优惠扶持政策,而民族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进行也依靠民族旅游的创收。在民族地区将非遗有效融合在民族地区旅游项目中对民族经济的发展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如何探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民族地区旅游业协调发展的有效模式,避免非遗在商业旅游中过于庸俗商业化,是现代民族地区旅游进一步发展道路上必须要思考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