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分类

按类别分组
文献(1309)
按栏目分组
非遗文献(1309)

共检索到 1309 条数据

  • 非遗保护视野中彝族“梅葛”的活态传承 2020-06-01

    一、彝族“梅葛”的文本表述为了保护濒临灭绝的文化传统,作为保护人类文化多样性的重要举措,联合国《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把人类的“口头传统”作为非遗的重要内容和样式进行了表述。史诗“梅葛”作为楚雄彝族最为重要的口头传统,于2008年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遗名录

  •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式保护研究态势分析 2020-06-01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概念的界定及研究价值我国档案学界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档案式保护研究是与非物质文化遗产逐步受到社会的广泛重视这一进程同步进行的。从档案学的视角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理论和实践的研究已经历时十多年。从非遗档案概念和价值的研究到与民俗文化、传播学相结合,再到数字化与数据库建设,档案学界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档案式保护的关注和研究力度还在不断加大,这也是本文对这一研究态势进行梳理的初衷。非遗档案是

  • 依法加强非遗区域性整体保护 2020-06-01

    《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管理办法》的出台,标志我国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进入新的历史阶段,也标志着非遗保护的探索日趋规范和成熟,对世界非遗保护工作具有积极的意义。2018年12月10日,文化和旅游部发布了《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标志着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进入新的历史阶段。《办法》是为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深入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区域性整体保护而出台的,已于2019年3月1日正式施行。

  •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影像记录与呈现--欧洲的经验》 2020-06-01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推行的三项工作《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世界记忆文献遗产保护项目》,在全球范围构建了一个识别和保护人类遗产的铁三角。公约只是建立了一定的通用标准、规范和工具,而各缔约国需要在国家和国际两个层面,为特别重要的非遗项目建立自己的识别和保护机制。记录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非遗识别与保护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非遗的活态属性,使得非遗的记录工作成为一项艰巨的任务。

  • 我看田青 2020-06-01

    田青,著名音乐学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长期致力于中国民族民间音乐和宗教音乐的研究,积极推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因力推“原生态”唱法、主张文化多样性、弘扬中国传统文化而有较大社会影响。2019年1月,当选2018中国非遗年度人物。

  • 宜昌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面临的挑战及其发展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命脉,是文化建设重要的组成部分。湖北省宜昌市非遗保护工作起步较早,整体发展水平较高。全市现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项目1项,国家级19项、省级50项、市级109项、县(市、区)级359项,国家级项目数量位列全省第一;涉及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曲艺、体

  • 刘魁立 让非遗在当代生活中重放异彩 2020-06-01

    刘魁立民间文艺理论家、民俗学家,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中国民俗学会荣誉会长,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顾问。我们国家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源远流长,内容丰富。近些年来,我国的非遗保护工作取得很好的成绩,非遗的概念也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熟悉、所重视。

  • 西北少数民族地区非遗保护工作的若干思考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各个群体和团体随着其所处环境、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和历史条件的变化不断使这种代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创新,同时使他们自己具有一种认同感和历史感,从而促进了文化多样性和激发人类的创造力。为有效保护与开发非遗,应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方针,进一步加强规划,加大工作力度,切实保护与开发好区域文化瑰宝,促进少数民族地区文化产业快速发展。